“酒满茶浅”,但要问此中门道,却并不知晓。
直到有一天,同一位精于茶道的朋友一同饮茶,听他边斟边说:“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这才恍然大悟,深得其中韵味所在。
茶满过烫,容易伤人;茶满易撒,容易让人尴尬;茶满易饱,使人无法体会品茗闻香的乐趣。
主人若以茶待客,茶不倒满,留的既是分寸,也是余地,而做人同样如此。
人生在世,处处抛七分给自己,留三分给别人。
呵斥的话,不必太苛尽,留三分尊严于旁人,宽厚于自己;得理的事,不必太力争,留三分颜面于旁人,回旋于自己……
如此将满未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01
凡事忌满,万物求缺
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我们常常容易误会,以为达到了终点的大满,就能释放和满足,可往往物极必反,太多、太过都是不好。
在传统水墨书画艺术中,就有一种至高境界,名曰“留白”。
它讲究的是以无胜有,以少胜多。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反而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
这种境界,非高手不能为。往往看一幅画,看它的留白,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
南宋马远的一幅《寒江独钓图》,就把将满未满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画中只有一人一舟,而恰是未曾着墨处,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
人生应当如这样一幅画卷,既有浓墨重彩,却也应当有所留白。而这份留白的“缺”,又让生命多了些许美妙的回味与遐想。
苏轼有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凡事忌满,万物求缺,古来有之。所以,人生所求不必太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
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待人接物,留一份不尽之意,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
在做事时留有迂回之地,采取圆融变通的方法随机应变,使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的余地,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最完美无损的保全。
02
做人留白,进退得宜
孔子曾在一段评论弟子的话中,谈到“如何把握处世的度”的问题。
子张是颛孙师,子夏是卜商,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有一次,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
孔子想了一会,说:“子张性格偏激外露,是为过;子夏恰好相反,为人阴郁内敛,是为不及。”
子贡又问:“那照这样来看,子张强一些吧?”
孔子却摇了摇头,说:“过头了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
总是追求太满的人,就如同锋利异常的刀子很容易就能被折断,且往往不具备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灵性和行万里路的韧性。
想要改变,唯有收起自己不合时宜的棱角,平息内心满溢的欲念,给自己留有一片余地。
就像庄子说过的一句话:“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只有空的房间才会显得敞亮,如果房间里堆满了东西,光线就透不进去。
人心亦然。
只有把蒙蔽心灵的欲念扫尽,心境才能重回清澈明朗,吉祥福祉才会很快降临。
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为人处事中,我们应当注重“将满未满”之理。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盈若亏、在心中给自己留块转圜的空间。
如此一来,方才进退得宜、活得恰到好处。
03
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有所为有所止,有所盼有所忌,如此方为人生。
在“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人生中,无论是治学还是为官,都做到了极致。
创湘军、平叛乱、位极人臣、著书立说……常人求而不得的圆满,曾国藩却避之不及,唯恐自己完美无缺。
因为深知“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的道理,他把自己的书房名更改为“求阙(缺)斋”;
为了打消上位者的猜忌之心,他有意自剪羽翼、淡化功劳;
所写的《曾国藩家书》,也只涉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等方面,为人特别有分寸,懂进退。
而正是让自己的人生达到“将满未满”的状态,曾国藩才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生荣死哀,善始善终,后世子孙也受其家训影响,人才辈出。
《菜根谭》里说:“事事留个有余不尽,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在我们的一生中,常常会抱有很多期待,希望万事都能够求得一个圆满。
但需知“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人生一味求满,反倒不美。
如果不终止无穷无尽的欲望,就会陷入永不餍足的死循环,最终不得善果。
未曾尝过一点苦,哪能知道生活的甜?
日子里的满足还是空一点的好,林语堂曾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而正是生命中有过的那点“缺”,才会让人生这趟旅程变得“圆满”。
这世间不完美的,才是常态,有缺憾的,才是人生。再追求极致,也要记得告诉自己:
人生不必太满,因为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