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传统音乐类非遗
——昌黎民歌
河北鼓吹乐
公布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昌黎县
昌黎民歌是流传于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的一种民间小调,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按演唱内容区分,昌黎民歌包括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四大类型,演唱形式则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种。县境内地区不同,民歌类型的分布也不一样。东部沿海一带盛行劳动号子,南部地区山歌以秧歌调为主,西部地区与评剧的发源地滦县交界,单口篇和对口篇相对较多。其中东部沿海盛行的渔民号子代表着昌黎民歌的主流,民歌老艺人大多出生在东部地区,以演唱渔民号子而闻名。
昌黎民歌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用“土嗓子”演唱,这种唱法需要准确掌握好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重尾音等八个环节的技巧。演唱时一般用二胡、扬琴、笙、琵琶、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如果是在村头院落演唱,只需一副竹板打唱或一把二胡伴奏即可。昌黎民歌的旋律以徵调式居多,其次是羽调式,宫调式较少,角调式最少,转调的曲子也较少,具有清新、优美、朴素的艺术风格。
昌黎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昌黎县民间艺术的瑰宝。长期以来,昌黎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调查采访工作,共搜集传统民歌155首、劳动号子7首、叫卖调5首、抗日民歌22首,先后加工整理出《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看小戏》等优秀作品。以曹玉俭为代表的民歌艺人表现出色,享誉一方。鉴于昌黎民歌的历史流传和发展状况,2000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