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位于县城东部25公里处,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1978年,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手印。1978年前,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乡亲们曾经出门要过饭。当时生产队的大锅饭政策使干的人和偷懒的人一个样,打击了勤劳人的积极性,使大家一起受穷。
当年分田到户,严宏昌是队长,是最为主要的组织策划者。村民“大包干”签订的“生死契约”,就是他执的笔。。那时的小岗村有20户人家,共115人, 适以种植的土地只有300亩,人均年口粮只有40斤。村民吃不饱饭,过完年家家户户就开始出去讨饭。 当时小岗村有句顺口溜,每到收完秋, “算盘响,换队长”。当时他们的做法近乎于“造反”,但为了能吃饱饭,就悄悄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了。
把生产队的土地分给大家后,大家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上工再也不用队长催了。乡亲们主动找亲戚借牛、借犁很快就完成了冬耕,连村里的旮旯地都种了庄稼,大家都饿怕了。1979年秋,小岗生产队粮食总产量6万多公斤,相当于过去15年的粮食的总产量,自1956年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12488公斤公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这种方法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使乡亲们能吃饱了肚子。
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村民秘密签下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当时开会时,只来了18户人家代表,有两名单身汉外出要饭而缺席。本来是希望大家都盖章的,可只有三户人家有图章,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签,只好摁了手印。
当年村民们在黑夜里立的契约上写的日期是12月,这不是实际日期。当时因为村民常年外出讨饭,买不起也用不着月份牌,没人知道当天是几月几日,因此日期是猜着写的。后来队长去镇上办事,看到供销社的月份牌才知道那天的正确日期。 如今这张契约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是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变了无数农民们的命运。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都是古稀老人了。
如今的小岗村已有23个村民组,4173人,耕种面积有1.45万亩。今年2月9日,小岗村各家各户代表领取了首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每人350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1978年前的20多元增长到18000多元。就是这些当年衣衫褴褛的村民,不盲从、不迷信,敢为天下人之先,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也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图为带头人之一严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