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可嘉,才略可叹:史可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铲史官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周绍纲

编绘:朱 彦

合作联系:2685618506@qq.com

粉丝③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编后语

在后人眼中,史可法守扬州孤城,丹心抗节,以身殉国,充满了悲情色彩,几近于完人。

乾隆帝就认为史可法是“一代完人”,他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评价说:

“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 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 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 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到了晚清,革命党人为了排满,大力宣传此类汉族民族英雄人物,以期重新挖掘相关历史记忆为革命造势。当时革命刊物《江苏》评价史可法的扬州殉难:

“史可法之死,非为朱氏死也,为尔民族死也。”

“尔民族”使“史可法之死”超越一家一氏王朝的意义上升至国家民族,但显而易见所谓“尔民族”是指“汉民族”,并非中华民族。不过,史可法形象已然朝现代意义转向,成为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英雄人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为唤醒民族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史可法“民族英雄”记忆作为南明抗清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记忆资源。

当时,关于史可法才能记忆的建构主要侧重于史可法在崇祯、弘光朝的政绩与谏言;关于史可法人格记忆的建构,主要是称赞其清廉无私、勤劳刻苦与意志坚定等优良品质;史可法身份记忆的建构则被充分想象,联合各路义军主动抗清,他被整合成全民族各阶级的重要黏合剂(“借虏平寇”的主张忽略不提)。

从乾隆到晚清革命党,到抗战时期的爱国人士,他们重构史可法的历史记忆,各有其怀抱,而史可法的本来面貌却越来越模糊。

那么,历史上的史可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行政水平不错,军事才能欠缺

青年时期的史可法,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当时担任北直隶提学的左光斗的赏识,从而得以举秀才第一。左光斗死后,史可法先后考上了举人和进士,被吏部授予西安府推官,主政地方期间,颇有政绩,三年考满,以优等升任户部主事。

史可法与孙传庭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地方官—户部—巡抚”。史可法在安徽三年,因为“平寇”逾期而获罪;而孙传庭带着崇祯给的六万两启动资金,四个月就组建出战斗力暴强的秦军,活擒了当时实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史可法后来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管辖南京地区的 49 个卫所。从他上任到崇祯自缢,史可法在南京长达七八个月时间,坐拥江南的富饶之地,勤王之际居然因为没有军饷,号召天下臣民捐钱;而孙传庭在连年大旱的陕西,很快就筹集了军费,训练出一支军队。史可法作为兵部尚书,面对江北四镇的总兵跋扈自雄,驭将无能;而贺人龙为保存实力避战,孙传庭用计斩了他,还收编了他的部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由此可窥史可法的军事素养。

二,气节可嘉,才略可叹

史可法清廉自守,督兵江左期间,其父母、妻子、弟弟等家人仍在京畿。由于清兵多次进犯关内,京畿受威胁,家人惶惶不安 , 多次提出想搬进京城去住。但史可法却无力奥援,往往仅能寄少量银子,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银五十两”。不得已时,还在家书中交代妻子“可将首饰变卖用度”。

史可法与部下劳苦与共。每当行军时,兵士们不吃饱饭,他就不肯吃;兵士们没有穿上寒衣,他绝不先穿。平日里,下属对他的严格约束有时不免畏惧不安,但等到行军的日子久了,目睹史可法吃的是粗劣食物,睡的是地铺草垫,生活条件之差连普通士兵都难以忍受,部下们这才“相与感而泣下,愿为效死”。

与较为完美的品行相比,史可法的才略却颇有欠缺。

一是在拥立新君的关键时刻,没有当机立断,按照轮序拥立小福王,从而让几个总兵夺了定策之功,造成了后来的四镇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优柔寡断让他与弘光帝之间产生了嫌隙,又徒增东林—复社与阉党余流的党争。

二是多尔衮攻占北京后,弘光朝的主要对手已经不是李自成了,而是清军,而弘光朝定下的国策却是“借虏平寇”,虽然史可法不是一把手,但他和其他人一样都是这样主张。这个国策直接导致其自身的覆亡。

三是错失收复山东、河南的窗口期。当李自成西撤、清军在京修整时,山东、河南两省成为无主之地,弘光朝没有丝毫进取之心。史可法为了掩盖内心的怯弱,奏称粮饷不足,事实上,当时四个月就发了一年半的粮饷。

四是守城无方,导致扬州一天就被攻陷了。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让各地派援军,竟然没一个人来;部下想投降,史可法说“请各自便”,严重影响士气;多铎下令攻城前,史可法“自觉愦愦”,把军务交给幕僚处理。如此佛系的心态下,扬州城基本上没有组织什么抵抗。

综上所述,史可法的真实形象远比后世建构的更为复杂。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一书中对史可法的评价很精到:

“史可法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明清易代之际激于义而死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殊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之外,再说几句题外话。世人多有英雄情结,想象中的故事大多是这样的:一个贫困少年,勤奋好学,志存高远,在偶然的情形下得到了高人的赏识,并收他为弟子。后来高人含冤屈死,少年艺成之后,为恩师平反,并继承了恩师的志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而现实中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少年虽说品德无瑕,但志大才疏,年龄越大越颓废,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佛系中年。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