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连贵:我与马定祥大师的京剧缘

京剧猫1

我与马定祥大师的京剧缘

潘连贵

潘连贵老师简介 钱币泰斗马定祥先生弟子之一,早年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处,任《上海金融年鉴》副主编,师从马老后专门研究中国金融史和中国货币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之经济卷》《钱币学纲要》《中国十银行家》《上海金融志》,发表过学术专题论文近百篇,现己退休。

京剧猫1

自左至右:潘连贵(身后徐晓岳,徐渊老师弟子)、徐渊、余榴梁、朱卓鹏、陈福耕、殷国清、常光耀

好长时间了,传德兄要我写一篇关于马老与京剧的稿子,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又盛情难却。可是越是想到要写,越是迟迟不敢动笔,因为马老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不是三言两语的一篇短文能讲清楚的。今年是马定祥老是诞辰一百周年(注:本文为2016年撰写),我仅把自己有限的认识写了出来,以表示对马老深久的纪念。拙文若有错误不实之处,恳请传德兄批评指正。

京剧猫1

《马定祥百年诞辰纪念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马定祥先生照片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读高中的时候,鬼使神差似地迷上了京剧,并且花了几年得时间自学京胡,学到了不少京剧知识,也能演奏和演唱一些传统戏。1963年,我糊里糊涂考进上海财经学院读书,开始对中国货币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大约是1964年秋,我到广东路文物商店去观赏古钱币,接待我的是一位年富力强、热情周到,书生模样的中年人,他就是后来被尊崇为钱币学大师的马定祥先生(为了行文方便,下面均称“马老”)。

京剧猫1

马定祥门生潘连贵

我那时几乎每周日都要到文物商店去逛一次,我们不久就很熟悉了。好像是在冬天,中国京剧团来沪演出《红灯记》,角色很齐整,由钱浩梁(后改名浩亮)演李玉和,高玉倩演李奶奶,刘长瑜演李铁梅,武丑谷春章演磨刀人,著名花脸演员袁世海出演反派鸠山,这个阵势老中青三结合,强强联手。这对当时演出现代剧的剧组来说,已经是一种很高的档次了。因此,人民大舞台车水马龙,一票难求,大有“满城争说红灯记”的盛况。
有一次,我到文物商店,寒暄几句后,马老突然问:“最近,《红灯记》你看过吗?”我说:“还没有,但我看过电视的实况转播,演得好。”马老听我说后接着说:“钱浩梁唱得真好,音质醇厚,高低自如,而且形象威武,很有气势,”我说:“是啊,前些年他刚作为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主角之一来沪演出《界碑关》,是一个不可多得得杨(小楼)派武生,没想到唱工也如此精湛,真是文武全才呢。”这次见面后,我和马老之间缩短了距离,漫谈京剧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插曲。

京剧猫1

《红灯记》剧照,钱浩梁(后改名浩亮)演李玉和
中国京剧团再度来沪演出《红灯记》时,对全剧的唱词和唱腔作了一些改动。例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中,李奶奶原来唱“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李玉和为革命东躲西藏,”“东躲西藏”被改作“东奔西忙”。当时我认为,剧本文字应该精益求精,这四个字的修改似乎不妥,因为过去在白区搞革命的同志是进行隐蔽斗争,随时都冒着生命危险,哪能不“东躲西藏”呢?“东奔西忙”虽然形容工作繁忙,但体现不出地下斗争的残酷性和艰苦性。我曾把这个想法告诉马老,他点点头,表示有同感。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突如其来,我们之间的交往被迫中断了。

京剧猫1

马定祥和他的弟子们 选自《马定祥百年诞辰纪念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直到八十年代初,余榴樑和徐渊两位师兄在上海油印《泉币之友》,进行钱币知识普及和学术研究,弘扬几千年中华货币文化。由此,我与马老重新取得联系,他已在上海博物馆退休了。记得那天我兴匆匆地赶到重庆中路马府万拓楼去,久违的马老很高兴,但看上去增添了不少沧桑感,容颜也憔悴了,已不复当年模样,令人感慨万分。

京剧猫1

马老与北京泉家方子才合作的京剧“苏三起解”,苏三为马老所饰,方扮崇公道。资料提供:马传德

京剧猫1

马老反串小生周瑜 资料提供:马传德
在与马老交往的日子里,向他学习钱币学当然是主要的任务,但闲聊京剧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他经常提到的人物是周信芳与黄桂秋。一是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周信芳,被人敬称为麒老牌的,过去的麒派在上海滩极其风行,真是大名鼎鼎,路人皆知。二是江南名旦黄桂秋,嗓音甜美,唱作俱佳,创造了青衣中的“黄派”。由于京剧的旦角人才,四大名旦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还有小翠花(于连泉)、芙蓉章(赵桐姗)等人身怀绝技,表演超群,稍晚的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也脱颖而出,各有风采,故黄桂秋一向不走运,50年代又戴上“右派”帽子,更是被称为“四大霉旦”之首。
黄桂秋虽然运交华盖,但他戏唱得好,风度翩翩,自然拥有一批忠诚的戏迷。马老酷爱京剧,慧眼识人,对黄派艺术极为欣赏,可谓是一个粉丝。余生也晚,60年代初只在中国大戏院看过黄桂秋的《春秋配》、《别宫祭江》和《玉堂春》,这些都是黄派的经典剧目,在记忆中 也不过是七八成座。奇怪的是,我记得每次晚上剧目结束后,黄桂秋总是穿著戏装走到台下,与观众热情握手,感谢戏迷的光临。这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令人感慨。

京剧猫1

黄桂秋先生《别宫祭江》剧照
许多年后,我因参加一次会议,偶然地听到马老与京剧的一件离奇的轶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文革"初期,上海有两个京剧大师倒霉了。一个是周信芳,上海京剧院院长,一个就是“霉旦”黄桂秋。在批判吴晗编剧、马连良主演的《海瑞罢官》的运动中,周信芳因编演过《海瑞上疏》,成为上海受到公开点名批判首当其冲的人物。

京剧猫1

马老扮京剧甘露寺的乔玄,资料提供:马传德
四人帮中的狗头军师张春桥恶狠狠地说:“对周信芳,不枪毙就是宽大处理的了。”1968年11月,周信芳即被当作反革命关进监狱(后于1975年3月含冤去世),不仅周信芳本人,连他的家人都受到株连,所受的摧残是极其惨重的。对于两位艺术家的遭遇,马老等心急如焚,尽管他在动乱中也处境不好,却仍想方设法打听音信,终于有消息说,周信芳的性质太严重,是上面定下来的,非打到不可,没有办法挽救的。黄桂秋虽然是右派,但是个“死老虎”,尚算不上这次造反派严厉打击的重点对象。为此,马老等人认为先把黄桂秋的命保住再说。于是通过一个朋友陈医生的关系,将黄桂秋以养病为由,紧急送到部队医院保护起来,终于转危为安,也算是九死一生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实际上,马老已大大超越“粉丝”了,只有对黄桂秋艺术爱得深沉又视为知己的忠实观众,才能有如此难能可贵的共情与共鸣,而休戚与共的救援行动又体现了智能和情感。

京剧猫1

京剧猫1

京剧猫1

马老与梅葆玖先生的通信信件资料 顾欣提供
马老对这次见义勇为,一向谦虚谨慎,秘而不宣,可见他是一个正义品质的大丈夫,令人钦佩。
我曾亲聆马老与行家谈戏。大概是20世纪八十年代,钱币大收藏家王希贤之子王元芳从北京来沪拜望马老,我正好也在场,开始以为他是向马老讨教钱币方面的事情的。不料,他们并未谈及钱币,而全部话题都是关于京剧老生马(连良)派的故事。据说王元芳是奚啸伯的关门弟子,马派唱得惟妙惟肖,能以假乱真,在继承和发扬马派艺术上有所贡献。
那天,聆听马老与王元芳的论戏,宛然是一种享受,只见他们谈笑风生,相得甚欢,时而低吟,时而浅唱,我只是旁听而已。马老说,马连良流派的形成博取众长,特点是潇洒儒雅,书卷气十足,而且马派重视说白和做工,艺术成就比较全面,这与麒派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马连良能居四大老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之首,又与周信芳并称“南麒北马”。我对马派没有发言权,在外行面前似乎可以冒充内行,但在内行面前则是外行。这次听了马老关于马派艺术的高论,使我茅塞顿开,大受教益。

京剧猫1

马老最爱听杨宝森的戏,说有味道。有次电台播放杨宝森演唱、杨宝忠伴奏的《文昭关》录音,在“一轮明月照窗前”那首美妙的二黄慢板的声腔中,伴随杨宝森脍炙人口的唱段,马老竟然一直轻轻地哼着,双眼微闭,直至一曲唱罢,连说:“过瘾,过瘾”。虽然社会上唱杨派的人很多,并有“十生九杨”之说,但马老仍对杨派缺乏一个出类拔萃的传人而感到可惜。他认为,上海的杨派演员,汪正华(原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科毕业,上海京剧院著名杨派老生)的水平还是可以的,至少是唱得像,其他人则缺少杨派的韵味。
马老对京剧风格卓异得各种流派,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度,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他都喜欢,对一些著名的老生和青衣,时常有出人意料的中肯评价,正如他在钱币研究领域是全才一样,在京剧爱好和研究方面同样是全才,丝毫没有门户之见,而去不恰当地贬低别人喜爱的流派,马老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艺术流派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振兴京剧的正道。
马定祥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1916年11月1日,仙逝于1991年3月15日。字聊元,别名莲初,号吉斋,又称万拓楼主,是当代中国著名钱币学家,中国钱币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浙江省博物馆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钱币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钱币大辞典》元明清篇主编、美国《珍藏》及《爱华金讯》钱币杂志首席顾问。出版过《太平天国钱币》专著,批注了《历代古钱图说》,并编著了《万拓楼钱币丛书》等钱币类书籍。他毕生从事钱币的集藏、坚定和研究,久负盛名,蜚声海内外。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