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本质探寻!

在孩子教育上,不少家长迷信“棍棒之下出孝子”​。为何众多父母都深信之呢?这种思想产生的源头是来自哪里呢?

棍棒之下出孝子由韩非的“强家无恶奴,慈母多败儿”思想逐渐演变而来,大家都知道慈母多败儿这句话,由此看出这个思想产生有两个源头:一是显性源头,为了防止慈母多败儿,所以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二是隐性源头,将孩子喻成恶奴,自己喻成主人,潜意识中会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而不是当做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而父母和孩子在家里的强弱势地位相差越大,越容易加强这种潜意识。

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从有意识开始就已经有了情感,而为什么父母容易忽略其情感需求呢?一是客观时代环境下父母生活压力过大,忙于事业,往往就没有耐心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二是父母潜意识只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更多的是考虑投入物质资源进行培育,忽略情感培养,这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轻视源于思维中存在的傲慢。

一般来说,棍棒教育不单是肉体惩罚,往往还伴随着谩骂,所以才叫打骂式教育。通常情况下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是:孩子表现却未能达到父母期望值。这就和买股票亏了一样。一般模式是:父母投入资源给孩子,反馈出来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期望值,然后父母潜意识会觉得这笔投资亏了,潜意识会决定其态度,态度决定言行,只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犯点小错,就容易情绪化地扩大处理,也就是拳打脚踢、侮辱谩骂,还美其名曰:防微杜渐。

如果这种模式不断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就要反思下自己了。那么需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反思呢?一是反思自己在评价孩子表现时候是否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有没有换位思考过;二是反思自己本身是否有能力控制住情绪去明辨是非;三是反思自己前期投入培养的时候是否有溺爱,而一下子进入打骂模式,这种反差是敏感脆弱的孩子能否接受;四是反思自己有无倾听孩子的需求,还是说过于专横。

信奉棍棒教育的家长往往是意识不到自己言行存在的不合理,反而认为是在关心孩子,通过打骂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却没有考虑到打骂的伤害等级是超过其心理预期,这是轻视了打骂的伤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古话说的明明白白,打骂的伤害会在心里烙下印记,难以消亡。长此以往,孩子会不断的积累负面情绪,也会不断地在面对父母的方向上筑起心墙,而后就是隔阂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冷漠,最终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的教育目的也难以达成,父母付出的教育苦心也付之东流。

以上我们研究了打骂教育思维的产生源头及打骂教育的产生流程。下面我们研究下棍棒教育下孩子的从心理到态度到言行、习惯的变化过程,以知其所以然,因为一切外在表现都是因为心理变化的结果。

一般在打骂教育中服软的都是弱势一方,也就是孩子,但这种服软目的只是为了停止打骂,典型的口服心不服。在长期的打骂伤害中,孩子的心理、态度、习惯、言行会有哪些变化呢?

一是孩子会越来越怀疑自己(也就是俗语说的“越骂越笨”),自尊心不断受挫,也就会变得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从而变得不自爱,从而自暴自弃。

二是经常遭到打骂,因为变得不自爱,也就难以感知到在打骂之后补偿的爱,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心中会充满孤独感,当孤独感越来越浓厚,心中的黑暗也就越来越多,光明的区域越来越小,人表现在外面就是内向、孤僻。

三是经常受到打骂,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靠近。孩子对于父母的要求不论对错都只会顺从,变成乖宝宝。在这种绝对顺从的不良环境下(没有质疑)成长的孩子,就如同傀儡人一般,精神长期受到压抑,变得习惯被动,人表现在外面就是显得老实、懦弱。强势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往往是弱势的子女。

四是孩子表面上是顺从,其实内心已经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在青春期学校寄宿后,这种对立会更明显化,也就变成了叛逆期,容易变得为了对立而对立,变得固执,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

五是为了减少打骂,孩子会想尽办法进行撒谎以逃脱打骂。在不断地欺瞒与揭穿中,亲情之间的信任也就变得荡然无存。

六是厌学,因为不少家长会因为孩子成绩差而进行打骂,导致孩子形成成绩只是父母的需求的错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七是在经过打骂的不断伤害下,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也在不断积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一部分人会因此患上头疼、抑郁甚至精神分裂症,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案例:2018年8月3日网红杀鱼弟自杀,因父亲平时经常打骂,长期压抑致使爆红网络的孟凡森喝剧毒农药百草枯自杀。

八是脾气暴躁,容易走极端,用暴力手段处理事情。孩子模仿性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这种粗暴的习惯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走向社会,很容易走向犯罪。案例:2010年10月22日那个驾车肇事后“激情杀人”,被人称为“药八刀”的药家鑫,正是成长在父亲的棍棒之下。

父母重视教育没有错,但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其打骂,不如耐下心来面对面跟孩子好好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不然都不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只是以自己想象中的情况作为参考,自然脱离实际,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历史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从实际出发,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