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湿地,惊现白化小䴙鷉

郭耕


2020年伊始,北京亦庄湿地来了一只奇特的鸟----一只白化的小䴙鷉。

小䴙鷉是一种非常容易见到的潜鸭类水禽,俗称王八鸭子,但白化个体,观鸟十几年,我可是闻所未闻。一听说,马上出发,与鸟友韩老师来到冰封大湖的亦庄湿地。

哪有呢?别急!观鸟需要动脑筋,小䴙鷉是游禽,必须依赖活水区域,旁边的凉水河恰恰不冻冰,我们从河边望去,还真有小䴙鷉,白化个体在哪?

也别急,明星鸟的身边,一定会有拍鸟大爷,只见一里开外,人影晃动,估计“悬”!啥意思?就是可能有戏,过去一问,果不其然,但见一排手持长焦一水儿单反相机的大爷(有个别大妈)把河岸都挤的无处下脚了。

我远远见到水中的小白鸭~~没错,就是它!先是俯拍,又下到岸边,低机位拍摄和录像,一眨眼的功夫就拿下这位“千古修炼小白仙儿”,完美!收队!

北京亦庄

小䴙䴘身形较小,体长27厘米。尾羽退化,长仅23毫米,看起来几乎没有尾巴、翅短,腿短,使得它的体形近乎椭圆,加上它的羽毛全为绒羽,松软如丝,整个感觉就像一个毛茸茸的葫芦,有的人叫它为水葫芦、油葫芦、油鸭,还有人叫它王八鸭子、小艄板儿。

分布于水塘、湖泊、沼泽。在繁殖期,喉及前颈偏红,头顶及颈背深灰褐,上体褐色,下体偏灰,具明显黄色嘴斑。在非繁殖羽,上体灰褐,下体白。

北京亦庄

普通小䴙鷉与白化小䴙鷉 郭耕摄

小鸊鷉善于游泳、潜水。潜水时间35秒-45秒,潜水距离1—10米,不受惊扰,很少起飞。受惊扰时,小鸊鷉常常是施展“水上轻功”:跃出水,张开翅膀,两脚交替快速地踏水前行,在它身后水面留下一圈圈的水波。然后急促地扇动翅膀,贴着水面(1—2米)飞行,并不多飞,也不远走,往返两圈或直线飞翔一段便回到原地一个猛子直潜水下——终究潜水才是它真正的强项!



通常白天活动觅食。捕食方式通过潜水追捕。每年4月至五月,发情的小鸊鷉在水面上雌雄相互追逐发出繁殖季节特有的叫声。短暂的求婚仪式以后成婚的小鸊鷉夫妇就开始筑巢生儿育女了。

北京亦庄

韩翠竹摄

小鸊鷉在远离岸边,附近有芦苇、灌木丛和水草开阔水域中营造一个浮巢:筑于芦苇、灯心草或其他的水草中,高出水面40—50厘米的芦苇菖蒲等植物提供了掩护。巢以芦苇及各种水草互相交错缠结而成,或者直接用细细柔软的水草弯折搭叠而成。窝里铺垫细长柔软的干草和水草的细茎,整个巢的形状是倒圆锥形,巢高出水面5—6厘米,粗看似乎是一堆不经意堆叠在一起散乱的草,顶部是稍稍凹下的坑。水下部分系于水草或芦苇之上,可以上下浮动和小幅度的摆动,不会被风吹的很远。

曾经有个说法:说小鸊鷉孵卵的热源来自腐烂物质的化学能,又有一说:孵卵的热量来自亲鸟的体温和气温。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小鸊鷉的巢泡在水中始终是湿漉漉的,巢中间的温度比巢外的温度高出不少。

关于作者

北京麋鹿生态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出版著述20余部并多次获奖,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普作家”,2019年获北京市政府颁发“北京榜样”称号。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