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这个隔离点办了一场特殊的生日会,新老队员都来了……

4月8日11点半,“燕宝”的生日会就要开始了。几位队员正忙碌着:几张桌子拼成一条长桌,上面摆上两个大蛋糕。刚下早班的队员、上一批老队员们、休息的区府办、疾控、公安工作人员们也纷纷赶来。
沈燕
沈燕
自3月20日开点以来,浦东26号隔离观察点第一次迎来欢声笑语的一刻,大家暂时解除紧张与严肃,为寿星送上暖暖的祝福。“燕宝”沈燕穿着大红色开衫,捧着生日花,笑嘻嘻地走了进来,“谢谢大家给我过生日。这段时间,大家都太不容易了!”
温柔的“中枢”

超声科医生沈燕是被临时调到隔离点帮忙的。从她的昵称中可以看出,她可是隔离点里的一宝。她“诊断”起入住客人来,毫不含糊。“没有沈燕,我们这儿可要乱了套。”隔离点队员、公利医院妇产科医生李峻评价。

“一开始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沈燕回忆,刚开点的时候,恰逢入境政策频繁更迭的时期,“几天一个新政策,有时候一天内都有新的变化。”而她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管人的中枢”——哪些人员是符合14天集中隔离的、哪些人是做完核酸检测需要分流到外区、江浙皖的,哪些人是需要送回机场安排转机的……这些入住隔离观察人员的性质、来源渠道,都需要精确掌握。

沈燕

“我在隔离点的‘后方’,虽然掌握的是一大串名字与数据,但是它们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沈燕有点愧疚,刚开点的时候,人手不足、经验不足,而需要协调的入住人员实在太多。“之前有个男孩子,经过检测符合转机的条件,他兴奋地定了转机的机票。但是他没有算好交通转运所需的时间,结果误机了。”小伙子刚回国没有手机号,沈燕碾转加上了他微信,耐心陪他聊了一晚上,安抚他焦躁的情绪,第二天小伙子顺利坐上了下一班飞机。

除了远程“陪聊”,行李问题也是沈燕经常需要解决的。有些需要分流的入住人员只呆一两天,但是他们的行李是和人分开运送的。一开始,隔离点发生过“人来了,行李没来,人走了,行李来了”的尴尬情况。后来熟悉情况后,沈燕和同事们及时和机场联系,尽早为住客送来行李。

爱切芒果的“暖男医生”

“来,吃点芒果。”生日会后,医生陈胜广从后厨拿来了几盒切好的芒果。来隔离点这几周,陈胜广爱上了切芒果。原来,细心的陈医生发现,芒果吃起来比较麻烦,忙碌的队员们都自动“忽视”了。再忙也要补充维生素,陈胜广于是自告奋勇,在休息时间为大家切起了芒果。

沈燕
沈燕

内科医生陈胜广,不仅水果刀用的利索,心理“话疗”术也非常了得。在他细致耐心的安慰下,不少入住时带着焦躁情绪的住客,渐渐放松了心弦,安心度过隔离的时光。

前段时间,隔离点来了一位从国外回沪的海南小伙,第一天,他的体温总是在36.6-36.9摄氏度徘徊。“我仔细检查过,他没有呼吸道症状。”陈胜广注意到,这个小伙人特别焦虑,决定跟他好好聊一聊。小伙子表示,自己从国外回来至今,已经几十个小时没有睡过觉了。“是不是隔音不太好?床不舒服?”陈胜广问他。“都不是,就是睡不着觉。”陈胜广又给他提了几个建议:开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和家人聊聊天……要不吃点好吃的吧?小伙子果然是个“吃货”,“我想吃薯片了。”“好呀,你买好后,我们帮你送过来。”陈胜广表示,小伙子吃到薯片后,晚上睡得着觉,体温也降下来了。

“尖刀班”开路,隔离点迅速投入“战斗”

这次生日会,隔离点上一批老队员也来参加了。“之前另外一位同事生日,本来想在隔离点庆祝一下,但是那时候实在太忙,忘记了。”前任领队李健不无遗憾,“好在现在步入正轨了。”

26号隔离点的“开张”,可谓仓促。公利医院的“大部队”下午5点收到通知,8点到达酒店,没过多久,11辆载着203名住客的大巴就陆续在酒店门口等候了。

沈燕

情况“十万火急”,好在李健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和四位队员组成“尖刀班”,助力“大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天白天我们还在另外一个隔离点负责消杀工作”,“尖刀班”队员彭贝说,“李队突然叫我出来,问我要不要去一个新开的点,‘你们过去是吃苦的,不是享福的。’他说。”没有多想,彭贝迅速整好行李,和三位老队员来到了新隔离点。

开点那天,“尖刀班”干了近24小时。“在新酒店,我刚给泡面倒上热水,就收到通知,旅客已经到了。”陆丹说,“那天我们晚饭都没有吃,到最后都累趴了,裤腿里全滴着水。”在组长张磊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几个有经验,应该的。”

“我们点能够正常步入正轨,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团队的‘精诚合作’。”曹黎静4月初接任隔离点领队,“酒店方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此外,区府办派来的工作人员和疾控人员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让我们的队员能够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生日会上,暖心的警察叔叔还为大家送上了“硬核加餐”:糖醋排骨、白切鸡……“公安每周定期‘投喂’我们,大家在隔离点,早已成为了一家人。”曹黎静说。

摄影:徐网林

编辑:吴婷

你在看吗?沈燕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