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氏家族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非遗文化,扬甘家荣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我们甘氏家族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辛苦几十年,一直在为传承发扬非遗文化而努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特色,是一个家族传承几百世凝成的灵魂,而非遗文化,更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甘氏家族的这7位非遗传承人!

甘伯炼

甘伯炼出生于1929年,是崇阳提琴戏第二代艺人,也是国家级非遗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崇阳提琴戏协会名誉会长。提琴戏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阳两县人民群众最感亲切的家乡戏。甘伯炼老先生从18岁起开始正式学戏,先后创作了《王世祥逼租》、《参军复仇》、《婆婆嫌媳》等剧,一生都致力于提琴戏的表演、保护和传承。

提琴戏

甘伯炼以演小生和老生为主,先后主演了50多台传统提琴戏剧目,1987年,他主演的《灯笼记》被湖北省戏剧研究所拍摄成资料片收藏。2007年,甘老先生组织县内70岁以上的老艺人,排演了《梁祝姻缘》、《孟姜女》等多部戏曲,拍摄成影像资料保存。2010年,由甘伯炼担任艺术指导的新编提琴戏《双合莲》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并制成影碟公开发行。2012年12月,他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1月,被文化部列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名单。

甘玉祥

甘玉祥1963年出生在一个边茶世家,凭借着自己对边茶制作的热爱和执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边茶长期不变的两个品种——康砖和金尖,在四年内增加到了50多种!边茶原是指销往边疆地区的茶,而他则将“边茶”改名为“藏茶”,既“南路边茶”,他不仅彻底改变了一千多年来藏茶只供藏区饮用的历史,也让“藏茶”成为了雅安的一张新名片。

从12岁开始接触藏茶制作,甘玉祥已经坚持了44年。1992年,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成立了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目前年产量可达1000余吨。他对传统藏茶制作技艺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几年前,他发明了滚筒发酵技术,将原本只能在地面发酵的茶叶放入特质滚筒中,在保持茶叶干净的同时,又能通过转动滚筒让茶叶均匀发酵。2011年,甘玉祥的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建设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藏茶文化展示厅,集藏茶历史、文化、技艺及产品展示于一体。

提琴戏

甘而可

甘而可是1955年生人,安徽黄山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创作风格崇尚宋元之美,在漆器作品中始终保持中正儒雅的气息,使每件作品都具有新的创意。扎根于徽派漆艺传统,原料与工艺恪守天然大漆制作的古法原则,探寻以精、雅为风貌的徽派漆艺继续深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将徽漆特色的菠萝漆、推光漆、漆砂砚及精细漆面纹饰推向新高度。

提琴戏

甘而可初中毕业后开始学做木工,同时学习绘画、雕刻,后来在屯溪圆木社制作木模,10年的木工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设计与雕刻基础。1979年,24岁的甘而可进入安徽屯溪漆器工艺厂,跟随厂里老艺人学习,后来被选派至上海工艺品六厂学习刻漆工艺。学成归来后,甘而可被提拔为车间主任,这段时期他有机会跟随被称为“楚漆圣手”的俞金海前辈学习。1999年,为做最好的漆器,甘而可专心投入到犀皮漆工艺的研究和制作上。经过多年的研究,2012年,他的漆品“菠萝漆”圆盒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甘金云

甘金云,1958年生,宁波慈城人,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骨木镶嵌的代表性传承人。骨木镶嵌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项汉族传统工艺,在木器表面嵌入动物骨骼进行装饰,宁波的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等诸多材料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过打磨雕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的。

提琴戏

197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在甘金云老家设了一个加工点,那时甘金云刚初中毕业,谁也没想到,甘金云和骨木镶嵌结下了不解之缘。甘金云刚开始时只做木雕,好学的他学的比谁都快,后来就开始学习骨木镶嵌。骨木镶嵌的作品好看,但活难学,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有一点含糊,常常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

几十年过去,以前一起的80多位师兄弟,仅剩下甘金云还在独自坚持。甘金云做了40多年骨木镶嵌,现在60多岁的他认为,像他这一代的民间艺人,多数只会按图索骥,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很难把老手艺里注入现代气息。2002年,央视3台专程到甘金云这里来拍摄,2016年,央视4台播出了介绍甘金云骨木镶嵌的纪录片片段,现在,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甘金云,正想办法把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提琴戏

甘多平

甘多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958年,甘多平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的职工。小学时,甘多平就到茶厂附属学校读书,第一次学炒青绿茶,他的师傅是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张圻老先生,那时,张老先生已经64岁。

提琴戏

甘多平17岁时成为赵李桥茶厂的职工,从最基础的杀青环节学起,制茶的6大工序、几十道环节他几乎干了个遍。甘多平广拜名师,张圻、雷艺圃、许爱生、骆少君等诸多专家和前辈,在甘多平学茶的不同阶段,都无私的给予了他悉心的指导。甘多平从事砖茶制作40多年,先后历任赵李桥茶厂技术监督科科长、黑茶研究所所长,先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技师,曾荣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奖、湖北省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荆楚工匠”、“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和称号。

甘言地

甘言地1976年出生于伏里村制陶世家,自由受到传统艺术的影响,对土陶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甘言地师承天津画院雕塑家杨溢,现任枣庄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言地的作品在继承现代雕塑艺术家的基础上,对传统艺术加以创新,创作出的作品深得各界人士的喜爱,多次在全国展出、获奖。2009年,伏里土陶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伏里土陶的艺术品已传入美、日、法、德等21个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国美术馆、日本玩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提琴戏

2012年9月,甘言地参加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获得优秀传承人制作奖,其中2件作品被博览园永久收藏。他的作品曾入选枣庄首届工艺美术大展,作品畅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远近闻名的“制陶能手”。2017年,甘言地被评为枣庄市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他成为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提琴戏

甘永福

甘永福1943年出生,南丰县白舍镇上甘村人。他是国家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也是南丰县继罗会武之后第二个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民间傩舞艺人。南丰傩舞始于初汉,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浑厚粗犷、古朴神秘,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活化石”,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琴戏

甘永福7岁时跟随父亲甘义发学习跳傩,16岁正式加入上甘傩班,1994年担任上甘傩班“正印”领班,负责整个傩班的管理,多次主持各项傩仪和跳傩活动。甘永福本人擅长跳上甘傩班《判官醉酒》、《十八罗汉》、《唐僧取经》等5个“大角”角色,并熟练掌握《财神》、《傩公傩婆》、《关公》等6个“小角”角色,技艺全面又精湛。

提琴戏

这些甘氏家族的前辈和宗亲们,凭借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钻研技艺,坚持不懈的传扬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是甘家的骄傲!让我们为这些前辈们的精神点赞,转发给更多的甘家人看到!

传承优秀的文化是甘氏家族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也应该发扬甘氏家族的优秀品质,多多了解传统文化,把更多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