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点绛唇》:笔致疏朗动人,神韵俱到,被前人赞“冠绝南宋”

本文乃汗滴禾下土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这首《点绛唇》是姜夔短词的一篇代表作,题下有序云:“丁未冬,过吴松作。”词云: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都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少有文名,一生转徙江湖,虽曾交游上达,但从未做过官,最后以布衣卒于杭州西湖。他品格高洁,有多方面艺术修养和杰出才能,诗、词、文、书法、音律无不精工,而以词名最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补遗》一卷。今存词仅八十余首。其词作骚雅清空,尤其娴于音律,善度新腔,在南宋晚期词坛卓然成一大家,对后世影响极深。朱彝尊《曝书亭集》说:“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杨基,皆具之一体。基之后,得其门者寡矣。”

根据题后小序,这首词是作者于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自湖州前往苏州见范成大途经吴松时作。

点绛唇

吴松,即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源出太湖,经苏州等地入海。当时,宋金和议虽成,但金人时时图谋南侵,南宋社会处于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之中。小词《点绛唇》流露了词人对时事和个人身世飘泊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又不彼此割裂,做到情景交融,浑然淡远,“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最能显示姜词的风格境界。

“雁燕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起句借燕雁随云、南北无定以自况。姜夔早年丧父,依伯姊居汉川,此后曾游历维扬、楚州、豪梁、洞庭、武陵、长沙、南岳等灵胜之地。写此词前一年,他应叔岳萧德藻之约客居湖州。现时又在吴松途中。其间席不暇暖,漂泊无定,恰如燕、雁,南来北往,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点绛唇

但燕雁“无心”,人却有情,这便是对入仕无成、浪迹江溯的忧伤抑郁之情。他的《一尊红》说:“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也抒发飘流的伤感,可与此词互相参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写深山的幽寂寥落,历来传为名句。二句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寒山以人的感觉、感情和品格。云雾朦胧中,只剩下几座孤独寂寞的山峰。到黄昏山雨欲来之际,它们似乎在相互低语估量着:准备经受凄风苦雨的煎熬吧。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铸辞炼句极见功力。“清苦”写山容,“商略”写山的情态,都极其生动传神。尤其是动词“商略”二字用法新颖别致。卓人月《词统》说“二字诞妙”。妙就妙在它把无知的寒山写得有情有意,有神有态,化静为动,更显示山之阅寂和冷落。同时,在寒山的形象中渗融了作者的凄凉失意之慨。

下片借怀古以抒情。“第四”二句,写他顺道寻访晚唐诗人陆龟蒙故居的感怀。

点绛唇

“第四桥”,一名甘泉桥,《苏州府志》说它因“泉品居第四”而得名。“天随”,陆龟蒙号天随子,曾任苏、湖从事,后隐居松江上甫里,终身不仕。

下片借怀古以抒情。“第四”二句,写他顺道寻访晚唐诗人陆龟蒙故居的感怀。“第四桥”,一名甘泉桥,《苏州府志》说它因“泉品居第四”而得名。“天随”,陆龟蒙号天随子,曾任苏、湖从事,后隐居松江上甫里,终身不仕。姜夔平生倾慕陆龟蒙的品格和诗风,这次凭吊旧居,但恨生不逢时,以和他共同隐居、生活在这地方。他的《除夜自石湖归茗溪》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写的也正是这种情绪。全节退隐,是封建社会有识之士同黑暗现实不妥协、相斗争的一种方式。着末三句,词人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唐末虽乱,天随子尚可在此处隐居,如今的情形怎样呢?这点儿残山剩水也很难维持下去,想要隐居也不得安宁了。“残柳参差舞”,写尽古今沧桑之异,哀感殊深,与辛弃疾《摸鱼儿》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句属同一机杼。

点绛唇

这首词以疏朗动人的笔致,描绘出一幅惨淡的山水图,抒发作者厌倦飘泊而又不可所之的怅怀。笔之所至,神韵俱到。

《白雨斋词话》称赞说:“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一阙,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所谓“虚处”,就是对政治背景作淡化处理,让读者通过景物描写和典故的运用去体会,使作品更加韵味无穷。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