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辉华:缓解民企融资困境,关键在于“稳人心”

聂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聂辉华

近期,中国民营企业遭遇了比较普遍的融资困境,政府部门频频出手相助。

10月22日晚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具体做法是,由央行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方式,提供1500亿元额度的初始资金,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债券信用增进公司等专业化机构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前景和技术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今年6月,为缓解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央行已增加了1500亿元的定向信用投放。因此,今年总共将有3000亿元基础货币定向投放给小微和民营企业。

聂辉华

从宏观调控的历史上看,由央行对民企进行定向信用投放是非常罕见的政策。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融资问题属于微观行为。然而,近期大量民营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或融资困境,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还有宏观环境原因。特别是,在上一轮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很多民企进行了顺周期的规模扩张,于是在本轮趋紧货币政策以及去产能、严环保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民企在融资方面虽然紧急刹车,但是惯性很大,难以为继,于是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反映在股市上,一些过去大规模扩张的民企在股票价格下跌和质押率下降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将大部分股权质押,从而出现了股权质押风险。

面对民企的融资困境,中央政府精准施策。第一,这次信用扩张没有采取简单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利息率的传统做法,而是由央行针对专业机构的民企贷款提供再贷款,这是发挥涓滴效应,避免“大水漫灌”。这可以认为是货币政策的创新举措,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成熟和专业化。第二,专业机构从央行得到定向信用货币之后,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向民企续贷或提供信用展期,而是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市场化的方式,向确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优质民企提供融资支持。第三,在融资手段上,这次央行主要支持对民企的债券融资,而不是由国有金融机构或国企对民企进行股权融资,这避免了“国进民退”的意识形态争论,减少了民企老板担心企业被接管的寒蝉效应。第四,央行通过定向的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央行美联储实行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其平复危机的过程也受益于新的衍生金融工具CDS(信用违约互换)。中国央行这次的定向信用扩张本质上也是一次定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用于支持民企融资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CDS。

总之,既要缓解大量民企面临的融资困境,又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行政手段,还不能落入“国进民退”的意识形态争论,而是在法治框架下采取市场化的精准货币政策中央政府可谓用心良苦。这良苦用心背后,反映了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基本国策的决心,化解民企融资困境的定力,以及保障民企健康发展的政策诚意。专家认为,1500亿元的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有望转化为数倍乃至十倍的新增贷款,这将有力地缓解一大批优质民企的流动性危机或融资困境。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政策。央行这一举措的要义是发挥杠杆效应,发射稳定市场的信号。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关键是稳人心。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众志成城,相信中国经济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聂辉华

必须认识到,央行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政策属于应急政策。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救急不救穷”。一方面,作为一种应急政策,它不太可能实现完全理想化的效果。尽管央行公告要求针对有市场前景的优质民企进行纾困,但是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统一的标准来甄别企业的“市场前景”。可以预期,放贷过程肯定会遭遇一些道德风险行为,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毕竟,即便是纯粹市场化的投融资行为,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精准。

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要从根本上缓解民企的融资困境,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实行制度创新。首先,政府要从制度上破除融资过程中的“所有制歧视”或“规模歧视”,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其次,拓宽民企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手段;再次,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提供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稳预期”;最后,适度降低民企的税费负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民企有更多的资金盈余用于自身发展。

聂辉华

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