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好多孩子小时候是个小“跟屁虫”,家长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其实这就是父母和宝宝的依赖关系。正是因为在宝宝的心中,父母的形象很重要,才会无时无刻粘在你跟前。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同理,儿子也是妈妈的小情人。很多宝妈可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儿子特别喜欢粘着自己。即便有时候脾气上来了骂他两句,宝宝哭完还是伸手要妈妈抱,真是让老母亲无奈!
5岁男孩显示“粘妈”属性,越骂越往怀里钻,父母很无奈
邻居小丽家的乐乐5岁了,从年前就开始显示出了“黏糕”属性,每次只要在妈妈身边,肯定是一直黏着他妈妈不放的。
前几天和小丽一家出去聚餐,吃饭时乐乐格外激动。一到餐厅就表现出了莫大的好奇心,在大厅里跑过来跑过去,小丽抓了他好几次也不消停,一直在饭店里乱窜。
小丽平时特别有耐心,那天可能是因为在公众场合,看孩子这么不听话,火气一下就上来了,忍不住拽住孩子怒斥了几句。
乐乐很少挨训,今天小屁股还被妈妈打了,一下子就开始嚎啕大哭,边哭还边缩进妈妈怀里,抱着妈妈脖子央求“妈妈抱、妈妈抱......”
“狠心”的小丽没有因为孩子示弱就安慰他,爸爸看孩子哭得实在是可怜,就想把宝宝从妈妈怀里接过来。谁知爸爸的手刚碰到宝宝,妈妈怀里的宝宝就开始挣扎,还是喊着要妈妈抱。
宝爸已经习惯被孩子拒绝了,毕竟平时作为老父亲的他“祈求”儿子和自己一起玩耍时,乐乐回答:“妈妈陪我玩”;
在小区散步时,爸爸刚抱了一会儿他,乐乐就喊:“我想让妈妈抱我”;
当妈妈把带娃任务交给爸爸时,乐乐哭闹着挽留即将出门的妈妈:“不要爸爸,要妈妈”。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爸爸早就“平淡如水”了。
反而目睹这一切的我觉得非常神奇,在我的印象当中,大男孩一般非常独立,很少会黏着妈妈,没想到他们小时候还有这样一面啊。
为啥男孩爱“粘”妈妈?背后的这些心理暗示,妈妈要读得懂
很多男孩子在3-5岁都会格外黏着母亲,不仅要时刻和妈妈在一起,还不允许爸爸碰到妈妈。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可能好多家长都非常头疼。
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恋母情结”。
育儿专家称:多数孩子在2-5岁会表现出俄狄浦斯情结,这个阶段家长要格外注意,是孩子建立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哲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进入俄狄浦斯情结期的孩子一般会有三个阶段:
1、认同同性父母,模仿异性父母;
2、认同异性父母,攻击同性父母;
3、回归与同性父母的认同。
有该情结的男孩,刚开始会渴望得到妈妈的全部关注,一旦妈妈不在身边,就会觉得紧张。他们还认为爸爸会阻碍妈妈对自己好,潜意识里把爸爸当成敌人,所以越来越黏妈妈,对爸爸则更加抵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引,男孩对妈妈的认同会逐渐转移到对爸爸的认同上。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让男孩子脱离母亲怀抱,慢慢成长为男子汉的时期。如果家长指引不当,这个孩子即便是成年后依然有“恋母情结”,一直想蜷缩在妈妈的怀抱中不出来,也就是年轻人总吐槽的“妈宝男”。
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做?
1、适当拒绝孩子的要求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怎么办?孩子还小的时候,妈妈可以适当陪伴他们,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害怕一个人睡、想让妈妈陪着讲故事,妈妈可以充分满足他。
如果这个情况一直没有好转,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后,妈妈就该“狠心”提出拒绝了。这时候,面对孩子“一起睡”的要求,妈妈要说“不”;以前可能是妈妈帮宝宝洗澡,这时候开始就该让爸爸代劳了。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性别不同”,让孩子有个初步性别意识。
2、爸爸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恋母情结?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妈妈,爸爸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陪他们。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个情结,在满足他们安全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
孩子刚开始可能很抗拒有爸爸的参与,但只要老父亲有足够的耐心,不放弃寻找时间和孩子独处。渐渐的,在孩子的心里,爸爸就会有一定地位了。研究证明:爸爸陪伴男孩的时间越长,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感越强。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目送他们远离的过程。孩子不是一生需要呵护的弱者,而是每天都在成长的独立个体。
为人父母,应做的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教育他们,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情结期。长大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ps: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