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湖北姑娘昌雅妮搭档施廷懋
夺女子双人三米板冠军!
这场压轴大戏
为本次在汉举办的
第21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
完美收尾!
中国包揽
本届世界杯跳水赛的全部金牌
来看现场
▼
比赛现场,左边是昌雅妮,右边是施廷懋 记者 肖僖 摄
15岁的昌雅妮是湖北仙桃人,小时候在李小双体操学校训练体操,后来改练跳水,先是进入湖北,而后抽调到国家队,在名教练任少芬手下训练。
此次决赛共有11对选手,昌雅妮/施廷懋是其中最具夺金实力的一对。她俩在11对选手中最后一个出场,从首轮比赛就领跑,毫无悬念将冠军进行到底。
至此,世界杯跳水赛结束,中国队囊括11块金牌:
6月4日,世界杯跳水赛开战,为中国队获得第一块金牌的是司雅杰、练俊杰。项目是混合双人十米台。在他们之后,邱波、陈艺文获得混合全能金牌。
6月5日,男子双人三米板决赛,中国组合谢思埸、曹缘在对手英国选手拉夫尔、米尔斯最后一轮动作出现失误的情况下,惊险夺金。
6月6日,在女子十米台决赛中,14岁的中国选手张家齐夺冠。
6月7日,男子三米板决赛,谢思埸每轮动作都领先,战胜奥运会冠军曹缘夺冠。在随后进行的女子十米台双人比赛中,同为14岁的掌敏洁和张家齐合作,又得金牌。
6月8日,男子双人十米台决赛,中国选手陈艾森和杨昊夺得桂冠,他们在跳109C,向前翻腾四周半这个动作时,成绩过了一百分,达到100.01分。
6月9日,混合三米板决赛,中国王涵和李政搭档,获得第一。王涵随后参加女子三米决赛,获得亚军,冠军是中国跳水队一姐施廷懋,施廷懋就此完成世界杯跳水三连冠。
6月10日,男子十米台冠军女子三米板双人冠军是施廷懋和昌雅妮。
看完是不是骄傲满满?
更让咱武汉人骄傲的是
武汉出的跳水冠军真不少!
江城因水而名。长江、汉水穿城而过,造就了武汉人亲水的特质。这一点,在跳水池里表现得格外突出......
周继红
中国第一个跳水奥运会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女子10米跳台比赛,武汉姑娘周继红摘取金牌。许多年之后,这位“铁娘子”更是带领着中国跳水队开启了一个“梦之队”的时代。
伏明霞
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武汉姑娘伏明霞夺得10米跳台冠军,当时她还不到14岁。四年之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她又夺得跳台、跳板双料冠军。此后伏明霞退役,又于1999年复出,次年第3次出征奥运会,再夺女子3米跳板单人金牌,并与郭晶晶配合夺得3米跳板双人银牌。三届奥运会4块金牌,震惊世界。
肖海亮
悉尼奥运会3米跳板双人冠军
2000年悉尼奥运会,武汉伢肖海亮拿下男子跳板双人金牌。
他继承的是父亲肖爱山的事业,后者曾是周继红的教练,曾任湖北省体育局局长。他5岁开始学习跳水运动,当初主攻的是跳台,后来因视网膜穿孔,不得不改攻3米跳板。不过,肖海亮并不气馁,经过艰苦训练,悉尼奥运会搭档熊倪,获得冠军。
胡佳
曾是幸运“替补”
胡佳5岁半上学前班时被武汉队的教练选中开始练习跳水,1994年进入广东队,5年后入选国家队。2000年8月,因队友手腕受伤,刚进入国家队的胡佳幸运搭上悉尼奥运会的“末班车”,在男子10米台单、双人两个项目上分别夺得银牌。
4年后,胡佳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跳台比赛。他临时将自己整套动作的难度下调了0.6,凭借稳定的发挥圆了金牌梦。
王鑫
名字寄托对金牌渴望
王鑫从5岁起在武汉练体操,后来改练跳水。她由清华大学跳水队进入天津队,不久又顺利入选国家队。
王鑫原名王若雪,在清华大学跳水队师从于芬教练时,于芬建议她改个名字,因为“若”与“弱”同音,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名字,三个金字的鑫,寄托着她对金牌的渴望。终于,这个爱笑的武汉姑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站上跳水冠军领奖台。
大冶女孩7岁来汉圆梦
2008年奥运会后,湖北跳水进入低谷。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大冶姑娘刘蕙瑕才在女子双人十米台上再夺奥运金牌。
和伏明霞一样,刘蕙瑕启蒙接受的是体操训练。7岁时,她被推荐到湖北省跳水运动学校,在武汉开始了跳水生涯。一年后她正式成为“海亮跳水学校”的运动员,伏明霞、肖海亮的教练欧爱江成了她的恩师。欧爱江对她的评价是“最让人省心的好苗子”。
除了奥运会
获得过世界杯、世锦赛
跳水冠军的武汉人更是不胜枚举!
比如肖海亮、周继红还获得过世界杯跳水冠军,王鑫获得过世锦赛跳水冠军,伏明霞、刘蕙瑕、胡佳更是在奥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跳水比赛中均获得过冠军!
而童辉也是其中一员
武汉籍法国队教练童辉 记者任勇 摄
1983年至1987年举行的连续三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中,童辉是男女混合团体三连冠成员,两届男团冠军成员,个人更是收获跳台跳水两连冠。
他在1989年退役后告别武汉,远赴加拿大一家跳水俱乐部担任教练。2001年受邀出任澳大利亚国家跳水队教练。今年,他又与法国跳水队签约,担任教练。
这回
他作为武汉籍法国队教练
又回到家乡参加世界杯跳水赛
说起家乡,他感慨:
武汉变化太大了!
“13岁之前,我是在武汉度过的,后来去北京一直待在国家队,退役后辗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这一次回汉,我简直搞晕了,武汉变化太大,我哥哥家住在硚口武胜路一带,我当时一到那边都呆了,好多地方都不认得了。这次比赛完了,我会好好走走,熟悉一下武汉。”
为什么武汉能培养这么多跳水冠军?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大江大湖大武汉,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里,人们对于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爱玩水的人有很多,但武汉人不仅爱玩水、会玩水、还能把水玩出名堂。“游野泳”游出一个渡江节的,“扎猛子”扎出这么多跳水名将的,武汉也算是独一份了。
某个地方特别出产某领域的人才,在全国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体操之乡”“举重之乡”……在世界范围内,南美人特别会踢足球、非洲人尤其擅长长跑……这种现象的背后,无一不是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作为后盾。
竞技体育里,素有“金字塔”的比喻。顶尖运动员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中涌现的。如果说跳水名将们是塔尖,塔基就是无数热衷于此的甲乙丙丁。塔基足够宽广厚实,以此为基座的塔尖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而体育明星所代表的塔尖,又会反过来形成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后来者加入,将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展夯实。
在群众基础之外,要让一项运动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还需要更多的内容:比如足够科学的训练和选拔体系,足够丰富和专业的教练人才,足够完善的配套设施……这种种的一切,共同构成了跳水界的“武汉现象”。
正如南美的足球天才大多从街巷走出一样,武汉的跳水名将们也是从长江江畔跳向国际赛场。盛夏将至,长江边泳池旁戏水的那些孩子们,又有谁会成为下一个伏明霞、下一个肖海亮,在国际赛上闪亮登场,着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