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黑马南风窗记者胡万程
黑马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来不被看好,二是表现十分突出,这两点都契合于合肥的发展特点。从被质疑省会资格,到省内一骑绝尘,再到引领安徽融入长三角,合肥如同三级跳一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座城市的层级跃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三省一市”中的安徽机遇最大,挑战也最大。如何承接江浙沪的产业转移,分享先进城市的溢出红利,接轨一线城市的治理标准,是安徽最为着眼的地方。合肥作为安徽省的领军,肩负的责任重大。身处长三角的边缘,在“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进程中,合肥并无明显地理优势。合肥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寻找区域发展的外部动力。但另一方面,合肥并非简单承接沪浙苏三地的产业转移。合肥正发挥着自己的科教优势,在高端产业上成为重要的创新高地。不是简单“攀亲”长三角,而要反向辐射,成为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枢纽。在中国的城市中,科技馆很多,城市规划馆也不少,但是像安徽创新馆这样“硬核”的主题展示馆却不多见。
在这座集合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的展示馆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区尤为显眼。
穿过声光电特效齐备的“量子隧道”,会看到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先进光源、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科学装置、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展区将合肥众多大科学装置按比例还原,以“群英荟萃”的方式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参观者们围着简介就停留了好一阵子,纷纷感叹“物理知识储备不够了”。不同于科技馆的“有趣亲民”,也有别于城市规划馆的“王婆卖瓜”,逛完后的直观感受是,这座城市的科技底子很深。众多“全球之首”“世界之最”的介绍,让人意外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认知。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耿纪平告诉《南风窗》记者,正是由于大科学装置的保有量,科研院所的数量,城市每年所出的科研成果以及中科大在海外的声誉,成就了合肥中国第一个科技示范城市的地位。“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合肥选定的城市品牌标语。大湖指的是巢湖,创新其内核便是科研。走过GDP突飞猛进的十几年,回首来路,科研被合肥视作为快速崛起的最大养分。合肥的科研强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配备大科学装置的国家在全球寥寥无几,在特定科研领域,极端环境的模拟又是必不可少。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端人才来肥深造。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刘爽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其他高校的自然科学人才被合肥的科研环境所吸引,合肥工作求学的例子越来越多,安徽人“单向东输”的情景逐渐出现变化。现阶段,中国共设置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长三角占了其二,巧合的是,合肥和上海正是G60科创走廊的头尾城市。作为长三角产研融合发展平台,G60科创走廊扮演的是一体化的引擎角色。合肥的科研实力,需要通过学生求学、企业家创业等“人财物”的交流辐射出去。未来推进与上海张江的深化交流合作,将有助于合肥在G60科创走廊上发挥枢纽作用。合肥搞科研,不高调不跃进,犹如任正非口中“校园里一张书桌”,持之以恒地潜心去做。但反面是,在院所久待的科研人员,往往缺乏市场敏锐度。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视野尚不开阔的中原腹地,合肥也因此错失了很多成果转化的机遇。1988年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早已深入人心。但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来说,科研成果很难批量生产出来,在合肥的科研院所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VCD播放器,但最终却未能转化为城市的工业产值。基础科研能力强是合肥的优势,但如何进一步将科研成果转化,2005年合肥确立“工业立市”后,主要着力推进的方向。不仅仅让科研成果躺在论文册,憋在实验室,而是投入到市场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今年年初,关于合肥如何融入长三角,市长凌云曾提到,要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发展,建设长三角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面向国际国内聚合创新资源。“创新”是市长凌云反复提到的字眼,也是记者这次在合肥实地采访中听到政府官员说得最多关键词。但政府并非市场的主体,只能营造环境,搭好台子,最终唱戏的主角仍是企业。政府一味地要求创新,甚至刺激创新,可能会产生与需求相差甚远,市场价值较低的“伪创新”。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都遭遇过这样的骗局,合肥市能够避开这一雷区吗?答案依然要回归到合肥的基础优势,科研能力与工业基础上。深厚的科研底子让合肥“产学研”平台转化的成果具有相当高的市场竞争力,而近二十年逐渐完善的家电、装备制造、液晶面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汽车工业体系又使得合肥具有底气去试验更多的创新项目。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是合肥“产学研”成果转化的一个杰出范例。这个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投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在合肥高新区孵化出了70家科技型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疗领域积累深厚,做“公车出行”估值超过2亿元的中科美络;围绕智慧环保,涉足水、轮胎、家电等多种VOCs污染治理的中科新天地;拥有国际领先5hmC检测技术专利,目标做成中国最好肿瘤早筛服务商的中科金臻。这些都是合肥创新院孵化出的,市场表现优异的新兴企业。“以前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院所科研人员,其所产生的职务成果转化时获得的奖励比例比较低。但随着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现在科研团队的分配比例理论上可以拿到99%。”合肥创新院副院长黄叙新表示,如今合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像合肥创新院这样的转化平台,合肥还有四个——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这些转化平台各有侧重,组织架构也不尽相同。中科大先研院偏重电子信息技术,合工大智研院偏重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北大偏生物,清华偏重公共安全。有些平台是股权清晰的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制度。有些平台则是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制,科研人员的收入分为经营一部分,科研一部分。摆脱了“科研成果国有资产化”的掣肘,合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步子迈得很大,沉睡已久的科研力量被市场唤醒了。科研成果中不乏冲出安徽、进军长三角甚至全国的,譬如清华合肥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清华合肥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图源:城市生命线)
走进清华合肥院监测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情况。一旦出现危险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经过专业团队分析后推送到相关部门快速处置。据悉,清华合肥院在合肥培育成果转化企业9家,聚焦城市安全、消防安全、水环境安全、工业安全等领域,2018年实现产值15亿元。“除了合肥以外,现在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使用我们的系统,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推广到200个城市。”书记汪曙光同志说。铺开长三角地区的地图,你会发现长三角的经济密度是典型的由东向西的扩散轨迹。以上海为龙头,一路向苏南、浙北、皖东辐射过去。与经济密度走势相符,长三角则也呈现人才梯次分布这一特点,有人才分布的“势能差”。比起“安徽融入长三角”,“安徽人融入长三角”的历史要早得多。坊间有好几个说法,什么上海房地产中介都是安徽人,什么南京实质是“徽京”,都从侧面反映了安徽人才向东部迁移的状况。以2017年为例,安徽外流人口,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三省市合计为838.6万人,占全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9.3%。但人才的单向流失与真正的“一体化”差别很大。为什么要离开,本质上仍然是环境不够理想。这种环境是综合性的,与就业机会、办事效率、交通状况、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上海并非一天建成的,长三角其余25个城市纷纷打出“接轨大上海”的口号,但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仍需循序渐进。但安徽并不是没有优势。在一线城市逐渐饱和,房价超出外地打工者承受范围的时候,人才自然会回流。作为三省一市中的“房价洼地”,如何利用好后发优势进一步吸引人才,这是安徽的课题。合肥近年来在创投环境上的改善有目共睹。其中引来京东方这只凤凰筑巢,是合肥招商引资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液晶面板行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要求健全的上下游配套,带动周边经济的乘数效应非常强。2008年,合肥市政府在与深圳市政府的竞争中胜出,将京东方6代线招徕到了合肥,总投资额高达175亿元。为何在包括深圳、武汉的多座城市中,京东方选择了合肥?新站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综合处处长范宏介绍,合肥市政府的信用背书为市场化融资奠定了基石,政府平台通过少量出资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入股,为京东方落户投产解决了资金问题。而如今京东方和合肥互相成就了对方。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早已超过千亿,引来众多配套厂商在合肥落户安家,同时发展出晶合12吋晶圆、欣奕华等为京东方提供面板驱动芯片、智能装备等配套的厂商,促进了“芯屏器合”产业间的融通发展。而合肥给出的政策优惠,以及相对廉价的人才成本也促成了京东方10.5代线的迅速落成。“在合肥高新区,一切都要为企业让道。”合肥高新区原副调研员程波,分享了管委会“三次搬家”的故事。管委会的楼原本处于高新区的黄金地段,由于接连被企业看中,在2003年、2009年、2011年三次搬家。不仅是高新区,《南风窗》记者在走访合肥各政府部门时,有一点明显的感受就是,合肥政府官员的姿态普遍很低,以企业为中心的意识很强。这种风格和江浙沪的风格是很像的。根据2019年合肥市人社局发布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白皮书》,2018年近10万人才在合肥落户。产业机会是集聚人才的法宝,正是由于合肥有京东方、新华三、科大讯飞、江淮蔚来这样的企业,人才的向心力才会不断加大。正如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所说,高端人才更看重的是成就事业的舞台,合肥已有很好的基础,今后要继续加大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今年合肥继续加码科技企业创业奖励,若合肥企业科创板上市,可从财政获奖补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搭好台子,做好后台服务,优化激励机制,在坊间“合肥适合年轻人创业”的声音越来越大。安徽一直是中国人才辈出之地,合肥的科教资源更是优质。随着优质企业的增多与创投环境的不断提升,合肥将是人才的聚集地。聚集科技企业多的城市具有很强的经济开放性,可以期待,合肥未来对整个长三角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辐射效益。
撸起袖子加油干!点亮为合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