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 世界阅读日倒计时 跟着大咖悦见未来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随着4.23世界阅读日的日益临近,关于读书的话题也逐渐升温。为更好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好读书,读好书,封面新闻邀请到众多文化名家,担任“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推广大使。他(她)们谈阅读,聊感受,晒书单。我们发现,从阅读中寻找智慧和力量的读书人们,阅读的对象具有高度统一的特点:经典。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人们多了很多居家时间。这对一些读书人来说,无疑也是一个进行深阅读的好时机。而瘟疫的发生,也让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古老关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重读了《病毒来袭》。作者内森·奥尔夫在书中主要是谈病毒和人类几千年的关系。“人类一方面伴随着病毒,同时也在不段抗击病毒。实际上,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就是,一方面,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防止病毒的流传,同时人类还要努力去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式,从而更好地处理我们跟病毒的关系。因为无论不管是人类过去的文明发展史,还是未来的发展,处理好人与病毒的关系,都是重大的课题。”

译林出版社

作为一名诗人,吉狄马加的阅读也没少了诗作。他分享自己阅读的另外一本书就是一本诗集——《的里雅斯特与一位女性》。吉狄马加也在此提到,“在’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活动即将启动之际,我也想寄语更多读者,让我们回到书籍中去,从书籍中找到我们的快乐,找到我们的幸福,找到我们通向明天的力量和智慧。”

译林出版社

从2020年春天开始,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作协副主席、资深批评家李敬泽说,“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必要适度的浮躁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让自己完全陷入浮躁之中,“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活得太忙太乱,处于这个注意力最不容易集中的时代,我们需要对阅读保持那份庄重而深沉的兴趣。”李敬泽除了发现70后实力派小说家路内的《雾行者》里的光亮,还重读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当此动荡巨变的世界,这部书是荐往知来的镜像。”

译林出版社

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则重读了《鼠疫》。在分享自己在前段疫情期间专心读书的经验,他再次重申,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从书中获得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应该如何自处。经典不仅仅是文本生辉,还在于其精神和思想价值不朽。”

译林出版社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散文家李舫推荐了她最近深有感触的两部优秀作品《西医的故事》《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李舫的阅读视野广阔,她的读书推荐,语言端庄,不乏风趣。令人受益良多。

疫情之下,人们更多地谈到了加缪的《鼠疫》和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亿》。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小说家李洱则另外提到了格雷厄姆.格林(英国)《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的重要性,“格林的这本书,也非常值得一读。它以麻风病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自愿入瓮的人在麻疯病院的精神历程。当大地成为医院,人的精神救赎是否可能?格林的写作,翻涌着大英帝国的血脉:虚无、悲怆和勇气,在此涂抹成最后的斜阳。”茨威格(奥地利)《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关于拿破仑兵败的描述,也被李洱认为,“实在有必要重读。拿破仑手下最忠实的将军格鲁希,在隆隆炮声中皱眉思考的那一分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疫情之下,重读此文,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

译林出版社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梁平在2020年这个春天集中时间重读了《聊斋》,20多年前初读之后再次重读,梁平这次格外认真,还做了笔记,并从中获得了全新的感受。他还集中的读了美国作家安妮·普鲁克斯的作品,“这是在美国当代作家中很特殊的一位作家。虽然她没有拿过比较大的文学奖,但是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她一个短篇小说《断臂山》。她作品中非凡的那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是很欣赏的。”

译林出版社

《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作家徐则臣提醒我们,“又到了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被以读书命名,我想,肯定不是因为只有这一天才需要读书,而是为了强调读书这件事有多重要,值得拿出一年中的1/365的时间来专此隆重地强调。阅读是通往真实的自我与世界的最便捷有效的路径。所以,读书应该是个日常行为,通过阅读,我们每天都在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与世界,365天天天都应该是读书日。”在徐则臣看来,阅读是通往真实的自我与世界的最便捷有效的路径。他给读者推荐了两本书:《聂鲁达传:生命的热情》(浙江大学出版社)、《比利时的哀愁》(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冠军、《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集中利用这段时间,比较多地读老子 、庄子等中国经典作品,这些属于中华文化“源头型”书籍,读起来“比较费劲。哪怕是带着注释,也是比较困难的。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尝试过一次,但没能坚持读完。这一次,就是一点一点啃,做笔记。翻来覆去看无数遍。唯有如此,才能深刻体会这两本书的内涵。”

译林出版社

川师大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作家骆平重读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展现了杰出的文学才华,同时彰显了犹如手术刀一般冷峻与精准的人性剖析能力。这是一部打着爱情的幌子,对欲望进行解构的神奇之作。”人到中年以后,遇见越来越多无解的事,发觉人生不过是一场博弈,所谓成功,便是实现自身小宇宙的最大平衡。她在《博弈圣经》中读出了诗意,读出了温暖,读出了心心相印。读完这本书,未必能得到实操技能,因为它不是一本应用指南。“阅读的过程,一定是对他者的审视和一次明晰的自省,其核心价值也正在于此。”

译林出版社

助推阅读,也不能少了来自实体书店的荐书人。在实体书店在疫情期间遇到艰难状况下,新山书屋的品牌运营总监、读书人卞真真除了努力想方设法“生产自救”之外,还收集了不少书单,其中包括《别想那只大象》。这本书的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创立了“认知语言学”,推动了公共政治辩论的框架构建理论。他认为所有字词的定义都与概念框架相关联,你听到一个词,它的框架(或框架集合)就在你大脑里激活了。”

有人说,阅读就是人可以随身携带的一座移动的避难所。彭敏的说法也很动人,阅读是“人生加速器,也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和臂弯。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想出门,我就会回到书桌。一股力量就会慢慢回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