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只有厦门大学,深圳将拥有大多数985高校

厦门大学微博

图片来自网络。

导读

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99周年校庆。不过,作为厦门乃至福建省内唯一的“双一流”高校,厦门大学的99周年校庆像在自嗨,厦大校园之外,能感受到的喜庆气息极为有限。除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之外,厦门大学很多时候似乎都只是厦门一张虚挂的名片。

问道者 杜一用

01

厦大与厦门似是两个体系

厦门大学的影响力,不只是系爱国侨领陈嘉庚一手创办的“双一流”高校,在厦门历届领导的评价中,厦门大学和鼓浪屿还是厦门两张闪亮的名片。

厦门创立99周年来,可谓硕果累累。

目前,厦门大学有5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4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I)全球前1%,7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新增或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平台、高端(核心)智库等12个;与48所世界前200强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在全球建设了16所孔子学院、47个孔子课堂,厦大马来西亚分校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厦门大学也人才辈出。

校史上,除了校主陈嘉庚,还有李光前、鲁迅、林语堂、萨本栋、王亚南、陈景润、卢嘉锡、余光中等,当代行走于国际国内各地的学界大牛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摇篮、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院长洪万进,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洪永淼等。在政界,现任国家高级干部中,部级以上干部就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长刘昆,刚走马上任的上海市市长龚正,此外,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也都是厦大校友。

还有厦大校友趣谈:厦大校友一放假,上交所和深交所就得歇业。

这些数据并非炫耀厦大校友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想说明,厦门大学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厦门大学有近2万名本硕博毕业生走向世界各地和各行各业。

对于厦门乃至福建来说,厦门大学更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福建沿海,其中绝大部分直接留在了厦门。对只有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厦门乃至福建来说,厦门大学之于厦门乃至福建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一直到不久前天津大学筹备在福州建立校区,厦门大学一直都是厦门乃至福建省内仅有的一所211和985高校,但厦门大学的稀缺优势似乎一直都未能受到厦门乃至福建的足够重视,部属的厦门大学与厦门一直像是分处两个并不怎么交叉的体系。

厦门很积极地扶持职业大学鹭江大学把它升级为厦门理工学院,试图打造另一所985高校;厦门大学则一度因在厦门要不到校区扩容用地,负气出走到隔海相望的中银开发区,建立漳州校区。相隔多年以后,才在厦门岛外偏远的翔安争取到了想要的分校区用地。如此,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厦大学生才回到厦门辖区。

02

深圳频引外地著名高校

与厦门同一个梯队的深圳可不这样,深圳很清楚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

根据《南方日报》公开的信息,目前深圳已引进的著名高校包括17所外来985,1所211和6所港校,这还不包括已经和深圳签署协议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中国大多数985高校都有望都落户深圳,这几乎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深圳在对外来高校的财力支持上也堪称不遗余力。深圳市市长陈如桂曾公开一组数据,2018年深圳全市财政预算支出中将安排教育支出634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6%左右,比2017年增长25%。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布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2018年科技研发资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股权投资、创业资助和科技应用示范项目的公示》名单显示,财政用于支持深圳本地大学、与深圳合作的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含17所外来985,1所211和6所港校)的资助项目数量占总项目的70%左右,项目类别主要包括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应用示范等。

陈如桂表示,深圳在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本地大学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争取建成若干高水平大学,建设更多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希望通过高水平办好高等教育来推动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力争再过三五年,深圳的高等学校在校生超过2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强市之一。

厦门与深圳被批准为经济特区只是相隔两个月的时间,深圳起步于一个小渔港,定位承接香港资源;厦门起步于鹭岛,定位承接台湾资源,就底子而言,厦门甚至还会略好于深圳。

但同样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2019年,深圳市的GDP总量为26927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大约为19.95万元,折合成美元大概是2.89万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在这一年,深圳启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举世瞩目。

厦门2019年的GDP为5995.04亿元,总量排名在长春之前、沈阳之后,位居第40位,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与深圳都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厦门与深圳在同样历史条件下发展速度的天差地别,从两地对出产高端人才的重点高校的支持力度的不同,就可从中看出端倪。

03

长不大的厦门经济特区

同样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积淀,厦门与已是高科技之城的深圳相比,在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看来,厦门长期裹足不前。

首先,厦门经济规模、人口和城市规模都偏小。2019年厦门市GDP 5995.04亿元,排在全国主要城市第40位;厦门人口2019年为429万,在省内仅排在第三位(次于泉州和福州);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542.42亿元,排在全国第60位。2018年厦门资金总量为10995亿元,排在全国第33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54.5亿元,排在全国第21位;厦门市域面积1700.61平方公里,是所有副省级城市面积最小的。

其次,产业链发展迅速,但产业规模还有巨大提高空间。厦门市大力发展12条千亿产业链,已实现: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金融服务、软件信息、航运物流、文化创意8条超千亿产业链,但这些产业链纵向比较有巨大的发展,横向比较规模较小,竞争力有巨大提高空间。

第三,较高的房价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不利于人才聚集,这已是共识。2019年厦门房价 46003元/㎡,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排名全国第四位。厦门高房价产生的成本传导、消费挤出效应、赚钱的示范效应下,导致资源的非优化配置。大量社会资金流向房地产,对实体经济造成明显挤出效应,不利于转型升级。厦门市2019年平均工资月薪7614.52元居全国第10位,典型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二线城市的工资”。

智联招聘发布的32城《2016年春季求职期竞争指数城市分布》中,厦门竞争指数只有30,排名倒数第三。

第四,厦门作为具有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没转为竞争优势。深圳运用政策先发优势大力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产业链,成长为国内最有创新的城市;北京是我国首都,上海发展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证券航运中心。厦门面临着北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等发达区域在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聚集争夺的巨大挑战。

第五,经济新常态和厦门市民生短板制约。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人口红利逐渐退出,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短期内的疫情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厦门作为高度外向型城市的发展。厦门的教育资源不足,2019年缺几万个中小学学学位;医疗资源缺乏,每千人床位仅4个。这些民生短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厦门的发展。

厦门大学微博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