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迎暖春,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牧场也迎来复工,工作人员开始进行人工鱼礁吊装摆位、水下监控清理以及日常巡护等工作,海底作业逐渐恢复正常。
▲在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在进行巡护记录
☟
3月27日,蜈支洲岛海洋部副经理王丰国与他的团队对人工鱼礁进行着复工后的首次“搬家”工作,这是他们疫情以来的第一次复工,这一天他们大半时间会在海水里度过。与此同时,新华社也在用镜头记录着这批“海底施工队”的首次开工情况。
当天,他们正运用浮力袋将前期投放的景观鱼礁从海底吊装挪移至环境修复区,而这批人工鱼礁会在一年内全部覆盖海洋生物,届时蜈支洲岛海域鱼类种类及数量将得到进一步增长。
▲工作人员在船上穿戴装备,准备下海作业
▲工作人员在海底用绳子绑住人工鱼礁,准备进行吊装摆位作业
▲工作人员在为浮力袋充气后,浮力袋带着固定好的人工鱼礁上浮
▲工作人员将人工鱼礁有序摆放在海底,人工鱼礁吊装摆位作业完成。
作为蜈支洲岛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保护工作者,王丰国与其团队深知海洋牧场建设对于修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自蜈支洲岛投入海洋牧场建设以来,曾先后开展了人工鱼礁投放、珊瑚移植、海洋环境修复等工作,累计在蜈支洲岛周边海域投放数万立方的人工鱼礁和8艘报废渔船帮助海洋生物“安家”,为其提供生息、繁衍、隐蔽场所的同时,有利于促进海洋生物种类的增加和数量提高,而珊瑚移植则是将因自然原因意外折断的珊瑚断肢固定到人工鱼礁上,通过珊瑚的自然生长,快速增加珊瑚数量,使之恢复整片“海底热带雨林”,达到珊瑚礁生态修复的目的。
▲工作人员在清理附着在珊瑚上的渔网
▲工作人员在清理监控设备
通过科学投放人工鱼礁、移植珊瑚、增殖放流等措施,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牧场目前的建设已初具成果,人工鱼礁表面附着珊瑚、贝类、藻类等生物种类达120余种,鱼礁区比非鱼礁区鱼类种类数量提高5-10倍,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养护起到了显著作用。
▲蜈支洲岛沉船鱼群
▲蜈支洲岛海底沉船
▲蜈支洲岛海域正生长的珊瑚
海洋牧场的建设,让我们看到的是蜈支洲岛从单一性“海洋开发者”到综合性“海洋建设者”的身份转变,未来,蜈支洲岛将以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为重点,兼顾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工作,在海洋牧场建设成果基础之上建设开发包含海底村庄、海底雕塑艺术区、海底军事博物馆等水下景观的海底生态公园,将生态修复与旅游相融合,实现海岛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蓝色生态新内涵。
▲蜈支洲岛海底雕塑
▲蜈支洲岛娱乐项目图
除海洋牧场复工外,蜈支洲岛早在2月末已正式有序恢复运营,并对外正常开放环岛电瓶车、动感飞艇、潜水等大部分游玩项目,同时还针对不同人群推出多项优惠活动,如对全国医护工作者、海南本地居民以及海南务工人员等实行免门船票或者门船票半价等优惠,而援鄂医护人员还可享珊瑚酒店免费住的暖心政策,此外,游客不仅能享受预定珊瑚酒店园景房赠价值880元的娱乐项目体验、预定驿间客栈客房赠门船票+欢乐海滩项目的福利,还能享受“买一送一”“买二送一”等购项目送项目的优惠,让游客尽享高性价比的游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