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蔡澜!

蔡澜
蔡澜

用饕餮这两个字形容他丰富味蕾吧。他会吃、会玩、会生活,现在已是白发苍苍近80岁的老者,但是仍活跃在各个节目中,年轻人喜欢,中年人喜欢,大家都喜欢。

人生恣意须尽欢,看君白首亦少年。这就是蔡澜,一个会吃的文化人。

蔡澜
蔡澜

蔡澜和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和古龙、三毛都是好友。

蔡澜身上有很多抬头,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节目制作人、餐厅老板等等,活了快80岁了。

似乎只有蔡澜才有资格说:“老子活得很痛快!即使立刻死,也没有遗憾!”

金庸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大概能够做个总结。

他说蔡澜“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除妻子外,蔡澜是他一生中结伴同游最多的人。

从14岁在新加坡发表第一篇影评开始,注定了蔡澜与电影长达四五十年的共同成就。17岁开始就在邵氏做电影制片,这段经历蔡澜不大讲,他认为那时候的香港电影是商业性的,不大值得讲。

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邵氏一年三四十部戏,部部戏都赚钱,都是商业片。他跟邵逸夫聊,“一年拍39部电影都大卖,剩下一部不赚钱,我拿来搞艺术,放思考,你觉得如何?”邵逸夫是个喜欢赚钱的人,他反问,“既然能拍40部赚钱的电影,为什么要拍39部赚钱,剩下一部不赚?“

蔡澜

蔡澜明白电影不是一个人的艺术,是一整个团队的作品。他后来离开邵氏,不做电影监制。他写专栏。一张纸,字字都是他自己的主意。

在明报的专栏里,他写美食,也写美人。写美食,都是挑最饿的时候来写,写出来的文字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把自己先写饿了,写完饱餐一顿最过瘾。写美人,他说,其实漂亮的女孩子都很好追。他出书《蔡澜叹名菜》、《蔡澜品女人》。

蔡澜在邵氏做电影制片经理,再到监制,都是电影行业最辛苦的工种。

一部电影的制作是苦哈哈的,做预算、聊剧本、谈演员、置景、拍摄、后期、发行,哪一个不是麻烦事?监制还得同时做好几部电影,就是这样日夜颠倒忙得陀螺一样的工作里。

蔡澜还能给自己找到乐子。

在国外拍片,抽空参观城市风景,猎奇新鲜事物,比如跑到酒厂品味不同木桶酿制酒的风味,拉上剧组朋友一起洗桑拿,拍戏时遇到艺术家还能跟他们学习绘画篆刻。

平时有闲情,画点画,写写字,玩点篆刻,也吃点好的。别人说他玩物丧志,他说是玩物养志。

蔡澜写东西,文风简短精炼,类似明代小品文。书很畅销,他说自己的东西是“厕所文学”, 浅显易懂,上个厕所的功夫就看完一篇文章。

蔡澜
蔡澜

蔡澜的一个观点:当一个美女,需要时间浸淫。

蔡澜在《蔡澜品女人》一书中,曾经提到:“美女看得不少,能够令我们眼前一亮不多,记得只有英国的Keira Knightley。Keira不同,父亲是个舞台演员,母亲为剧作家,她从小在演戏界淫浸,又拚命读书,在十九岁时,已被公认为是一个宝藏,前途无量,但她并不自傲……她坚信:做事要勤力,做人要谦虚。”

蔡澜曾在“做人”文集中说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变成了美食家。概是在从某报纸上写餐厅评论开始的。我从不白吃白喝,好的就说好,坏的就说坏。为什么读者说我的文字引人垂涎?那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肚子特别饿的时候下笔的。”

《一生何求》中他的文字:从年轻时开始,我一直喜欢看讣闻。名人去世,有大篇幅的图文并茂的报道,非我所喜;爱看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过着怎样的一生。

抓到萨达姆的那一天,大家争着读详情,我却在讣闻栏中注意到一位名叫Frank Schubert的人走了。他是美国最后一个守灯塔的人。

他去世时88岁,守灯塔守了66年。守灯塔是多么浪漫的一种工作!所有诗歌、小说、戏剧都赞颂,但没有多少人肯做。

枯燥吗?不见得,他守的是纽约的灯塔,见证了所有轮船出入这个港口。在1973年,一艘货轮和油船于浓雾中相撞,正是由于他及时报了海警,结果只有10个船员死亡,6个失踪,救起了63个人。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所有美国老人都是挺着一个巨大的啤酒肚,但讣闻中,他是一个又瘦又高、面相斯文的人。

蔡澜

《超越死亡》中的片段:在法国尼斯,有一个叫狄米雪的女人,嫁了一个已经死去的情侣。

1959年,南部的水坝爆裂,洪水淹没了整个城市,数百人死去。当年的总统戴高乐去灾场巡视时,有个女的向他哀求,要嫁给已经安排好婚礼的死者。

“我答应你,小姐,我会记得你的。”戴高乐说。很快地,国会立出一条新法,承认那位小姐的婚礼。之后,有很多失去情侣的人都向政府申请结婚。

但是法律是有限制的:第一,和死人举行婚礼者,必得将要求寄给法国总统。第二,要是总统考虑,就会将请求交到律政司处理。

第三,由律政司又交到管辖申请者的地方官。第四,地方官会约见死者的亲属,要是不反对的话,案件才算受理。地方官审核之后再把案件一关过一关,最后交到总统手上,一切没问题,总统才会正式签字批准。

尼斯的狄米雪经过正式申请,终于在二零零三年得到准证。她等至零四年二月十日才和死去情人结婚,因为这是丈夫的三十岁生日。

婚礼上,狄米雪没有穿白色婚纱,一整套的黑西装,像杜鲁福电影《穿黑色的新娘》,坐在镶金箔框的椅子上。旁边的,是一张空櫈。丈母娘在后面观礼。地点在地方官署,教堂还是不能接受的。

礼毕后,新娘就冠上丈夫的姓氏,但是财产是不能分的。为了防止有人乘机,法律是把这个漏洞也塞住了。

当然,如果未完成婚礼之前男的去世,但女的已怀了孕,又另当别论,不过也要经过遗传基因的分析吧?

这则新闻很感人,特此记载。最后狄米雪快乐地把丈夫的骨灰放在床边,她说:“我已经把死亡也超越了。”

这就是蔡澜的文笔,他说过是饿肚子的时候下笔,这些文字其实是有味道的。也许他写完后又去了某个美食排挡。

蔡澜
蔡澜

食色性也,蔡澜从不掩饰自己对女人的欣赏和热情。

金庸先生这么评价蔡澜的风流:“他女友不少,但皆接之以礼,不逾友道。男友更多,三教九流,不拘一格。他说黄色笑话更是绝顶卓越,听来只觉其十分可笑而毫不猥亵,那也是很高明的艺术了。”

美女环绕,是所有男人都梦寐以求的人生;然而,绅士地好色,却是一般男人羡慕不来的教养和品格。

他喜欢求上进的女人。蔡澜认为,女人最可爱的地方,是真实、自由、独立、礼貌、善良、理智、情趣,更不希望女人讨好男人。

他曾在一次采访报道中这样说,问他:“您有多少个女朋友?蔡先生要如实交代。”

蔡澜:“一年一个不过分吧。我从 14 岁懂得性。”

“61 个总是有的?”

“有了,最少吧。”

蔡澜自命风流,却从来没有周刊拍过他跟女性的亲密照片。“哪有人理会我这个色男人呀,编辑看到我的照片都知道没价值了。我从来没有自称正人君子,也不顾那些天天在变的道德观念。你看我的书就知道了,我反对一夫一妻,对于婚外情我举手举脚赞成。”

有记者问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伤害别人的经历?蔡澜爽快地回答:有,你喜欢一个人,你离开了,你就伤害了她。

他说:“酒色财不是诱惑,是人生理应得到的……我是没有传统道德观念的。”

谈到挑选女友的标准,这个放言“花心万岁”的浪子说:“我不能容忍她笨,如果很漂亮,她笨一点也是可以的。”

蔡澜

他一边说自己还在“不停地谈恋爱”,一边说“有了就收了,没有就算了”。

他喜欢年轻的女人,理由为,交女朋友是容易的,甩女朋友是难的。

潜台词是年老的不好甩,年轻的人心活络容易离开,抑或更进一步的潜台词是他常被别人甩?

他把自己的一个专栏命名为“未能食素”,目的是表示自己还有很多未实现的欲望。

“开妓院呀,小时候已有这个愿望。像古代的青楼那样,女子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那“世上还有这些女孩吗?”

蔡澜充满自信地说:“有的,中国就是人多。一万元月薪不来,给她三万元总会来的!”

“您写文章,赞扬过花心万岁,既如此,为什么还要选择婚姻?”

蔡澜:那时候,父母说年纪差不多了,整天唠唠叨叨,也觉得累了。我觉得婚姻是一种承诺,答应过人家照顾一辈子,就要做到,呵呵。到现在我仍然认为结婚是一种很野蛮的制度,为什么要死守着一夫一妻呢,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

“你有这样的看法,却又遵守父母的意思,不会很痛苦吗?”

蔡澜:“接受了就可以了。当然我的思想还是照样。“那您太太会不会有抱怨?”

“不会,太太也比较知道我的脾气,了解我,不会有争吵。大家有大家的生活方式,都是很成熟的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如果你早知道这个女人会这样,你就不会娶她。”

蔡澜
蔡澜

品却世间烟火气,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妈妈做的一道美食。那是一只生的螃蟹,很多膏。妈妈把它洗干净把壳打开,拿酱油浸,然后再把豆瓣酥捣碎了撒在上面,再淋一点点白醋,就这样生着吃。”

人称“食神”的蔡澜一直认为,最好吃的菜,是妈妈的菜。

蔡澜的母亲是一个巧妇,菜烧的很好,家里的奶妈手艺也好。两个大人在厨房里忙得焦头烂额时,调皮的蔡澜常常会钻进厨房“学艺”。

小时候一生病,母亲常会带蔡澜到一家名叫“杏生堂”的中药局看医生。中药虽苦,但蔡澜却对喝药之后的加应子、陈皮梅、杏脯格外期待。

从杏生堂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个菜市场,那里总有一个中年女人挑着担子,担子上摆着五颜六色的小食,那是蔡澜老家潮州的味道。

“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蔡澜写道。而母亲带给蔡澜的,不仅仅是食物的记忆,还有人间烟火气。

蔡澜

蔡澜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却没有丝毫文人的清高。“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在战争时期一家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她可以去采树上的芒果,拿醋、糖腌制以后再卖给人家。”

做一顿好菜,从一大早逛菜市场开始,看见那些新鲜蔬菜,像在向你招手,惹人欢笑,又见小贩们辛勤地做买卖,被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大。但愿自己能像红酒,越老越醇。一股香浓,诱得年轻人团团乱转。一切看开、放下,人生豁达开朗,那有多好!

“要成为一个好吃的人,先要有好奇心。凡事有好奇心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就像炒饭不能死守一法,太单调,便失去乐趣。”蔡澜说

蔡澜
蔡澜

他的父亲蔡文玄,为了躲避战乱,只身来到新加坡讨生活,聪明勤奋的他因文笔通畅,写得一手好字,又通多种语言,被邵仁枚、邵逸夫兄弟留任海星公司,邵氏兄弟公司前身。

当过老师,做过校长,掌管过电影公司,一生勤勤恳恳,扶危济贫,乐善好施。

他的母亲洪芳娉,年轻时在学校任教,是学校里数得着的美人儿,心地善良。

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日币贬值,丈夫蔡文玄的薪水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家中陷入困境。

她咬紧牙关在在游乐场内开小百货店,每天凌晨三点摸黑进货,夜间销售。晚年的她爱喝白兰地,偶尔打打麻将,照顾孙儿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14岁时在《南洋商报》发表第一篇文章,16岁到日本留学专攻电影,并在日本为邵氏电影工作。之后在纽约、首尔、印度、尼泊尔各地流浪。

1963年,22岁时定居香港,任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经理,10多年后任嘉禾电影公司副总裁,曾监制一系列成龙的电影。长期在《壹周刊》及《苹果日报》撰写专栏。

蔡澜

他爱穿也会穿,衣着品位挺高。人靠衣装马靠鞍,蔡澜走出来是有派头的。他喜欢穿色彩鲜明的麻质衣衫,他压得住这身衣服,穿得干净服帖明朗灿烂。

他的书中这样形容女人,其实这也应该是人生了:十岁之前,风风趣趣;二十岁之前,风姿绰约;三十岁之前,风度可人;四十岁之前,风华绝代;五十岁之前,风情万种;六十岁之前,风韵犹存;七十岁之前,风湿骨痛;八十岁之前,疯疯癫癫;九十岁,风烛残年;到了一百岁,风光大葬。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搜索时期,对蔡澜爱人和家庭、孩子提及的资料很少,他也许想留些自己的空间。

蔡澜,吃的精彩,活得明白。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