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办“艺术院校美学与美育研讨会”

刘悦笛

/潘

为推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国美学”课程的经验,进一步探索艺术院校美育和科研的机制和路径。12月23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在双新花园举办“艺术院校美学与美育研讨会”。

刘悦笛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20名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俞,基础教育学院院长徐健,基础教育学院副院长,教务处朱伟,研究室范,以及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充分讨论了艺术院校的美育和美育的教学与研究,以及视觉艺术学院的“中国美学”课程计划。

刘悦笛

研讨会由基础教育学院院长徐健主持。徐院长介绍了石长虹、李新峰、、、戚志祥、、、、、、、、、谭传宝等十余位专家。市委副书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俞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艺术与人文教育情况。副总统危志强发表了主旨演讲。讲话介绍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指导的《中国美学》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在美学和美育的教育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潘老师作了题为《基于“中国美学精神”的“中国美学”课程群的发展与实践——中国美学课程体系建设构想》的报告,供专家讨论。

刘悦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俞)

刘悦笛

刘悦笛

专家讨论了艺术院校美学与美育的机制、艺术院校美学与美育的研究方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国美学”的课程设置三个问题具体来说,艺术院校的美学与美育之间是什么关系?艺术院校和普通院校的美育有什么不同?艺术院校如何进行美育?这门课程应该如何开设?艺术院校应该如何研究美育和美育?专家们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所所长、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士林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中国美学”的概念很大,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当代的。

第一,中心在实施中不应过于分散,而应下决心将古今结合得生动而有机,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第二,要有长远眼光,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应用与理论研究之间没有矛盾。没有理论研究,应用也不好。因此,要深入理解美学和美育的核心概念,结合实际教学,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澳门影视传媒大学筹委会专职委员兼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知常教授根据澳门的经验,提出视觉艺术学院的美育课程应突出两个特点,一是不屈不挠,二是不屈不挠。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必须坚持审美特征,不能降低审美特征。审美权利是人权的集中体现通过美育教育学生人性、人权和人格场地,是以艺术的形式,以可见的方式实现的就科学研究而言,我们可以把研究建立在中国形象美学的历史基础上,也可以对审美教育的效果进行定量研究。课程可以从介绍、介绍和新理论的角度分为模块。

199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新峰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非常及时。近年来,国家领导人把美学和美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个值得许多大学思考的话题。李先生认为美育不能被艺术教育所取代,应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美育的实施不仅限于艺术教育。旅游和其他实践都是可以开展的美育形式。关于课程,李先生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分类方法。

刘悦笛

刘悦笛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杜卫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和我校在实施美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关于美学与美育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美学是美育。在教学方面,艺术类学生最缺乏的是人文素质。缺少的是需要的。美育是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起点。理论和经验应该结合起来实施。中国美育精神的核心是内化,即内化到心灵中,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上海美学学会会长齐志祥教授从美学概念的分析中阐明了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区别以及美学与美育的关系。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学为美育提供了理论支持。美育是宝贵的情感培养对于“中国美学”的概念,我们还应该区分“中国特色美学”与“中国人的美学”的区别我们应该以儒、道、道、佛等中国先进文化为出发点,提炼先进的审美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刘悦笛

刘悦笛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静教授,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认为这门课程不妨称之为艺术美学,成为一门必修课甚至是主干课,寻求各艺术门类的相似之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谭传宝教授从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角度强调了美学精神的教育意义。中国文化是道德和美学上的美与善的统一。同时,谭先生强调美育的文化性。美育是弥补教育异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弥补中国教育文化性缺失的重要手段。因此,美育应该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加强对课程和教学本身的研究。行动研究是一个好方法。对于视觉艺术学院现有的美育课程,他主张扩大原有课程的学分。复旦大学中文系张保贵教授认为,艺术教育应注重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但要避免“手工”和“粘性”从杜威的教育哲学出发,他认为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生活本身,美育是师生的真实生活。就科学研究而言,视觉艺术学院不应被固有的科学研究理念所束缚,而应从丰富的现有资源中探索科学研究路径。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薪女副研究员,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出发,以南京大学艺术史教学为例,说明审美教育是一个学生的理念。科学研究应重视形象史的研究,以丰富中国美学和美育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的陈宁教授认为,美学与美育的关系类似于心理学中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美育是通过美育对人的关怀。他强调要加强美育内外功能的区分和联系,强调艺术精神的培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的相互作用,处理好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五个关系。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史长宏教授认为,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录像研究,加强艺术数据库建设。可以建立一个以美育为基础的课程体验中心,扩大课程范围,使之更具体验性和实践性。

刘悦笛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刘悦笛先生回顾历史,发现解放前所有艺术院校都有美学课。相比之下,今天我们没有足够的课。他还介绍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过程。哈佛大学目前的审美教育试图突破移情的概念,例如,声音也可以延伸到景观。哈佛的美学研究也从20世纪70年代的自然美研究、90年代的环境美研究发展到21世纪的生命美学研究。我们的美学和美育研究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

刘悦笛

刘悦笛

最后,刘悦笛先生对研讨会做了学术总结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和教务处朱伟老师也分别在研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

199名与会者对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研讨会取得了成功。研讨会的成果必将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美学与美育的理念、课程和科研起到引领作用,为学校通识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对其他艺术院校的美学和美育教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些兄弟大学的老师也参加了研讨会。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