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中国作家所经历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与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每个人都经历了这一巨大变化。如果我们能真正写出这个伟大的变化和我们民族的“精神历史”,这将是一部重要的经典作品,也是许多作家追求的目标。
但是要写出这种剧烈的变化,我们不能沉浸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当前的现实是“自然的”。我们需要有一种历史感。我们需要审视中国人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经历和情感、衣食住行的变化。既有激烈的冲突,也有微妙的差异。然而,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我们才能看到许多事情不是自然的或从来没有过,我们才能对我们的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有一种“历史感”和一种现实感,这可以使我们对现实生活更加敏感,在现实的变化中把握未来。
随着中国由弱变强,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公众的重要思潮。对我们来说,问题是文化“意识”的含义是什么。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那么20世纪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面
也显示了在创造特定文化时的清晰的自我意识。这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首先,在当前的小说创作中,作家越来越注重表现中国人的经历、情感和文化性格。第二,一些作家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的道路,并在对时代的反思中探索新的可能性。第三,科幻小说、官场小说等新型文学的盛行,也突破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展示了中国人在新的层面上建构文化主体性的努力。
4-
胡学文是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中的许多主人公都有一种倔强的性格,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不为目标而死的气质,如《杀人的高悬疑》中的吴湘和《走向阳坡》中的马达。这些角色都是底层的人,没有“文化”。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强硬呢?如果我们处在八十年代建立的意识形态框架中,从文明和无知的角度来看,我们就根本不了解这些人,也就根本不了解中国及其农村地区。
在这样的思想框架下,农民或下层阶级往往被视为“无知”的代表或人民“不良习惯”的集中表现。他们被认为没有“文化”,但这只是西方、城市或现代资本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他们所拥有的不是精英的文化,而是另一种“文化”——从周公、孔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几千年的积淀,以及“自古以来慷慨悲悼”的地方文化传统胡学文的小说描写了这种文化在民间和农村的积淀,以及由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地方文化形成的“个性”或“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底层阶级或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中国人民、农村和中国的底层,然后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倒下,为什么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没有被征服和灭绝,为什么中国现在奇迹般地从灰烬中重生。
傅秀英的《老院》在描写个人独特体验时,写了中国人独特的体验方式和情感,或者写了我们的“民族无意识”这部小说写的是大家庭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它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揭示了他们之间微妙的曲折。从《红楼梦》到《呼兰河传》,感叹时代的变迁和世界的变迁,通过一个家庭的沉浮来表达它们,可以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而《老院》可以说是这种美学的当代继承者。
而在更广阔的精神视野中,我们可以说《老院》不仅写了个人的记忆和“民族的无意识”,而且写了人类共同的悲哀和惆怅,即美丽世界的消失、人们面对世界变化的沧桑和无助以及他们回归旧日的渴望。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情感结构,还可以看到中国人情感和审美的普遍性。
的新时代不仅表现在作家开始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讲述中国故事,还表现在对以往故事的复述。只有用新的方式讲述旧时代的故事,我们才能看到时代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少功的《日夜书》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小说
小说的内容是“知青”,但韩少功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知青生活”,而是在40多年的宏大视野中,及时地描述了知青命运的变化和曲折。
小说中描述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戏剧性的变化之一。从“文化大革命”到“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再到新世纪,中国似乎正处于激流之中。社会结构和精神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知青们暴露在这种剧烈的变化中。他们如何走向不同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部小说中,韩少功通过他与知青朋友的人生历程,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历史变迁。尽管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回归了“传统”,但它并不注重故事。相反,它关注五六个主要人物,并以“传记”的方式描述他们各自的命运和生活故事。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随波逐流。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少功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敏感,让他从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知青一代的命运。纵观韩少功的创作历程,他首先写出了《望西草堂》等“知青文学”,其次是以“父亲和父亲”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在经历了《马桥词典》等实验阶段后,他现在又开始关注《知青》。然而,就题材和写作而言,他已经超出了最初的“知青文学”的范围。这可以说是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之一
韩少功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表现出宏观视野,在论证中表现出内在的复杂性。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当代中国丰富而微妙的经历。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中,每个人的命运和内心世界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韩少功用自己的视角和方法书写了这个变化了的世界。
同样,刘既明的中篇小说《启蒙》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同的“右派”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和现实的另一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被列为“右派”的作家王蒙、张贤亮等人一起回来给我们讲述了右派的“苦难”故事。在这样的叙述模式下,“右派”知识分子历经磨难和迷恋,决心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崇高理想和悲惨境遇构成了一场强烈的戏剧冲突,在20世纪80年代冲击了中国人的心灵,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
年,“右派”成了苦难知识分子的光环,象征着坚守苦难、在苦难中挣扎、为人民受苦等丰富含义。这种叙事模式非常流行,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广为人知,而且影响至今,“右派”几乎成了一个光荣的称号。但是“右派”真的像他们描述的那样高尚吗?在20世纪80年代重返历史舞台后,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当他们的处境不再悲惨,而是充满了星星和月亮时,他们还会坚持原来的“理想”吗?
“启蒙运动”正好回答了这些问题。在这种右翼叙事模式停止的地方,“启蒙”开始了它的叙事,向我们揭示了上述右翼叙事模式的裂缝和历史与现实的另一个“真相”。在文学史语境中,张贤亮的《绿树》和20世纪80年代的《半个男人是女人》塑造了右翼知识分子“为人民受苦”的形象,形成了典型的叙事模式。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在《叔叔的故事》中表达了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失望,但她只觉得他们在情感上不可信。然而,刘既明的启蒙运动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摆脱光环,转向人与人性的对立面的。这部小说内容充实而扎实。它不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和现实的“真相”,让我们反思精英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也让我们反思历史断裂时的“启蒙辩证法”,重新选择未来的道路。
如果说我们在“新文学”传统中看到了巨大的变化,那么随着“新文学”传统之外的一些文学类型的兴起,尤其是最近流行的官场小说和科幻小说,我们就更能看到时代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蓬勃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却很少被纳入文坛的研究视野。
我认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官场小说”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代社会的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潜规则”,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现状和进程,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氛围。
,在《沧浪之水》、《国画》、《二把手》等优秀官场小说中,有一种时代的进取精神。主人公总是不适应当前的生活条件,努力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更好的生活。这种追求要么表现在个人理想的自我实现上,要么表现在官场的生存智慧上。虽然有许多因素可以重新考虑(尤其是官场权力斗争),但这种进取精神只是一个国家活力的象征。在这些优秀的官场小说中,当主人公到达一个新的生存状态时,他们也会对官场中的进取精神进行一些反思,但其中所体现的“进取-反思”精神可以说是我们时代精神的体现
10科幻小说也是如此。在刘、、韩嵩等杰出科幻作家的崛起背后,其实存在着一些深刻的时代命题,即“谁能代表人类”、“谁能想象未来”。在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中,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代表人类并想象未来。在西方经典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他们可以代表人类,想象未来。只有西方的白人,但今天,在刘的《三体》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外来的挑战和威胁,作为重要力量和人类代表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出现在科幻世界的舞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小说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人自我定位和想象力的重要支撑。
在新世纪的新时代,我们可以说已经超越了近代以来“启蒙”和“救国”的总主题。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难险阻,中国已经从废墟中重生。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救国”的忧虑和焦虑不再是主要问题。至于“启蒙运动”,它今天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启蒙前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受到启蒙运动的“后果”的困扰——“个人化”、“理性化”和“世俗化”造就了更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在电视剧《甄嬛传》和流行的官场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理性利己主义者之间微妙的博弈。可以说,启蒙运动的这一结果构成了当今社会反思的主要对象。李泽厚曾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来概括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运动。在这篇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章中,他呼吁新的启蒙运动,其结论是“拯救重于启蒙”然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启蒙和救赎都不能概括我们时代的主题。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阶段,必须探索新的主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