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盐工鲁汉民站在一口形状像火山口的盐井旁新华社记者冯摄新华社
199(记者、徐金玉)多年后,年满70岁的汝汉民再次站在惠安宝的盐池上,回想起加盐的岁月,仍然感慨万千。这个位于宁夏盐池县的盐田自2000年以来一直关闭。它仍然是一大片白色。从高空看,一格格盐田和运河仍然清晰可辨。盐锅周围还有许多环形山形状的盐井。虽然
已经在这里打了将近40年的盐,老盐工鲁汉民在进入盐池后仍然面无表情。盐池有点像沼泽。汽车经过后很容易陷进去。新中国成立前,惠安宝盐池发生过一起失踪人员事件。
在被泥土包围的盐井前,鲁汉民吟诵着当时的盐景
盐池中杂质含量高的自然形成的池盐新华社记者冯摄
。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制盐工人。这些直径约10米、深度超过10米的盐井从他小时候就已经存在,据说有700到800年的历史。每年从4月1日到9月1日,气温逐渐升高,这是盐渍的季节。制盐工人将盐井水引入盐场,在高温下蒸发结晶成盐,然后“刮掉”盐场的积盐堆,然后将盐拣到堆上晾干
是盐池县2000多年来的传统腌制方法。古代的盐比黄金更值钱,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据史料记载,明代盐池县的盐产量达到1800万公斤。即使在近代,盐池县的盐业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到1943年,盐池县运输的盐约有12.5亿公斤。
打盐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难。63岁的盐工人张晓清楚地记得这件事。
“我在17岁或18岁时开始吃盐,但我吃了很多苦。”起初这里没有水泵,每天都需要用轮子从盐井取水,通常是从早上4点到中午12点。因为盐层很薄,盐腌完全依靠人力,所以盐场的水温在夏天很高,盐工人赤脚到田里去。结晶池盐锋利而有棱角,很容易扎破脚,扎破的脚在盐水中浸泡会很痛。”张晓说,他们通常每两三天钓一次盐,一担盐将近200公斤,肩上压着一个厚厚的茧。
199打盐在那个时候很受欢迎,因为它的收入很高,尽管它很辛苦。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张晓、韩民等7人承包了6个盐田,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元。承包盐场的第二年,张晓买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称为“两轮一环”,过着当时的富裕生活。俯瞰宁夏盐池县惠安宝盐池。废弃的盐场、盐井和运河仍然清晰可见。新华社记者冯拍摄了60岁的
199,他曾是一名“储备盐工”。在没有盐场太忙的时候,他做临时工。罗建国说:“在旧社会,盐工人是一个富有的阶层。”在1979年确定了家庭生产配额后,每个人都逐渐有了足够的食物,但是他们缺钱并且从盐中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他们不能互相竞争。“随着采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精制碘盐在中国的普及,池塘中的盐逐渐减少,惠安宝盐池于2000年完全关闭
现在,不再产盐的盐池县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影响,而且成为宁夏第一个依靠滩羊、黄华等富民产业脱贫的贫困县。盐老工人张晓和他的儿子共同饲养了200多只滩羊。仅这一项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左右。
惠安宝盐池的关闭标志着盐池县2000多年盐业生产的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盐池县会忘记它从何而来。
199党的蔡颖说,在过去的两年里,盐池县尝试发掘盐池中的盐的文化价值,计划修复两个盐池,再现盐池化过程,开展体验旅游,借助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