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埃尔塞维尔引用的引起学术国际化关注的学者名单

2年1月17日,019,爱思唯尔正式发布了2018年中国最受引用研究人员名单。共有来自229所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1899名学者入选。作为世界领先的数据服务提供商,爱思唯尔公布的高被引名单可以作为学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甚至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术国际化趋势背后的一些现象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爱思唯尔官网

高被引学科发展差距

对于任何学科,高被引文献通常代表该领域的热点和学术前沿。通过仔细梳理这些文献及其作者群体,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该学科发展的主线和发展方向。与Esvelgo引用的学者名单的数据相比,不难发现名单中反映的各个学科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分三步走。其中,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被引学者的比例远远高于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存在“差序格局”。数据显示,该国共有来自229所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1899名学者入选。选定的学者分布在38个不同的学科,包括174个材料科学,160个计算机科学和159个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选出了100多名学者。科学和工程正在蓬勃发展,而社会科学有明显的差距: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18个,心理学11个,艺术和人文科学5个,社会科学31个。可以看出,被高度引用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者的数量远远少于科学和工程学者。此外,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者的角度来看,包括经济学和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被高度引用的学者数量远远高于艺术和人文领域。

一般来说,三个学科之间的传统模式保持不变国际期刊可能有热爱中国自然科学学者的传统,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国际期刊的发表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需要加强

另一方面,被高度引用的社会科学学者的数量与被高度引用的自然科学学者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这反映在列表上的社会科学学者的数量增加较小。通过对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专业学者发表的高被引增长率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新入选的高被引学者主要是科学和工程学者,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的数量并没有以同等比例增加。与2017年相比,2018年新增高被引学者137人,其中高校新增117人。每个专业新增学生的平均人数应该在3到4人左右然而,与2017年相比,可以发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增长乏力,心理学领域被高度引用的学者增加了1名,经济学领域增加了1名。此外,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学科的入围人数没有变化。根据2016年以来的数据分析,这一相对增长差距仍在扩大。此外,对过去三年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数量的纵向比较显示,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数量从2016年的36人降至2017年的31人。2018年社会科学学者的国际发表仍未改善,仍为31位,学者名单的变化相对较小。例如,清华大学文科高级教授严是2018年榜单中唯一的政治学学者,这是他第五次被列入该榜单。

虽然客观上长期以来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出版远远高于社会人文的国际出版,但这不能成为社会人文的国际出版发展不佳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不足,社会人文学者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问题的根源。

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可能性之路

正如斯坦利·霍夫曼所说,国际关系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科。一方面,人们对理解各种复杂的国际现象的本质越来越感兴趣。另一方面,在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学者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被高度引用的国际榜单中,国际关系专业学生“集体失声”的现象值得大多数学生反思。

首先,研究起点低不是学科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对于国际关系专业来说,作为一门应该是最“国际化”的学科,五年来在中国只有一位被高度引用的学者。这种现象可能与出版环境和国内外关系研究的水平有关。

回顾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我国的高技术相关研究存在起点低、起步晚等问题,但一些专业通过轻视的努力逐步赶上了国际第一梯队:2013年以来,在1720万篇高技术方面的论文中,中国学者发表了290万篇;就研究主题而言,前四名被中国学者垄断。分析原因,鼓励国际出版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数量的增加是质量快速变化的重要前提。通过鼓励出版国际期刊来提高研究质量是发展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从人类认知事务的角度来看,国际关系的专业发展可能需要从加强其“硬科学”开始人类和动物对事物认知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凭直觉思考,“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作为一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生物,人类能够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复杂的概念思维活动,将各种感知到的自然现象抽象成概念的、可还原的符号,并进行研究和讨论,这也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整体专业概念化相对较低,不同概念之间难以沟通。由此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国际关系学者无法有效利用更复杂的思维活动进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只能对各种国际现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思考。因此,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和出版物只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学者们很难就许多共同的国际现象的本质达成共识。直到今天,许多学者仍然难以区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也难以理解“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本质区别。

基于上述问题,加强对国际关系相关概念的研究,提高国际关系学科的科学水平,使国际关系成为一门能有效运用抽象思维而非直觉思维的学科,可能是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第三,跨学科研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是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对2016年以来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科学等专业领域的大部分学者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强调关注社会问题的方向,并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种有助于提高他的矫正感的外力。从沃尔兹提出的基于物理学和儒家经典的“国际结构”到施韦勒引入“熵”来解释无序,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关系有着向其他学科学习的悠久历史。

随着国际关系专业的发展和“科学门槛”的初步形成,国际关系逐渐建立起一个强调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如何站在这个高度,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总之,国际关系学者应该从列举的埃尔塞维尔提供的各种数据中思考。在承认不同学科之间的差距的同时,他们应该积极寻找方法赶上其他学科。学术研究没有捷径,更少噪音的“事实分析”和更实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许这是目前发展国际关系学科最紧迫的任务。”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徐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