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云:经典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作者:梁晓云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专家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化和文明不仅应该凝固在学者们拙劣的经典中,而且应该以整个社会的主要精神和行动为基础活在当下。当然,教育应该在保护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和文化遗产地,应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方面发挥作用。《礼记·大学》在谈到大学之道时,一开始就指出:“物有其终,物有其终,物有其始。知道事情的顺序,就有一条捷径。”“大学的生命力应该根植于文明的深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这就是“本质”和“第一”,不在工具理性思维的指挥棒下,而只把自己当成职业培训机构。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它实际上意味着大学放弃了“教育”的核心含义就文化传承而言,大学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的教育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师德力量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师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可低估。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积极的、积极的。只有引导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前进道路的引路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传统典籍中有丰富的道德修养内容。虽然已经走过了几千年,但它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方法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传统的师德观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以《论语》和《礼记·学记》为例,教育家孔子一生爱教人,“不厌其烦,不厌其烦”(《论语·述尔》),倡导“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论语·永业》)赞美对至高无上的追求,“早晨听到话语,夜晚消逝。”(《论语·李仁》)他以“以仁为己任”的精神鼓励自己。他相信“例如,一座山离成功不远,但它离我很近。”例如,平地虽被窄边所覆盖,走进去,我也去”(《论语·子涵》)这些都足以成为后世教师反思的典范

《李记学记》对教师的整体培养有较详细的说明。开篇写道:“如果一个绅士想把人们变成普通人,他必须向他们学习。”如果你不切玉,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人们不学习,不知道因此,是古代的国王建立了国家和人民。教学是第一件事。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办一所促进教育的学校是教育人民和改善风俗的首要任务。这决定了教师在职业上的地位。

的师德不是靠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说服学生,而是靠丰富的知识和高雅的文化品位来感染学生的主观精神。教师的道德和信念对教育者的职业投资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影响。教师的专业态度不仅涉及学生对教师的个人评价,还体现了教师人性的光辉,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自由气质的熏陶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道德精神,它以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影响社会,凝聚人心。在高校中,专业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教师没有多少机会和时间直接教育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沟通往往依赖于教学环节。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研究展示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意志,使师德的魅力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春风人”和“春雨雨人”,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学会做教师、世界一流”的作用追寻缅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融入时代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源泉”。

经典文本

大学承担的文明传承使命的影响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处或益处,但它是面向更长远的目标,作为一种生活需要和精神激励,来增强学生面对不确定未来的能力。在人文素质建设中,似乎没有直接、快速的“用”来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其他通识课程,这超越了培养“一维技术人才”的单一视野,将为学生的终身建设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此外,研究者的调查结果和一线教师的体验和感受都表明,大学生在文学基础、文化素养和母语掌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内部文明积累为了避免传统的断裂,维护文化的命脉,经典名篇中最重要的教育——无论是唐宋诗词、先秦散文还是明清小说——都不应该是知识的传递和堆积,而应该更加重视知识的开拓、思想的崇高、思想的进步和价值的辨析,从而培养出能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生命关怀和道德使命的“人”。在经典名著教学中渗透文化遗产有其固有的优势。教育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精神成果,方便地提出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通过经典教育,培养具有远见、包容、洞察力和自由情感的人才,实现个体道德、情感和理性的和谐发展。

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不是强迫他们指明自己的人生方向,而是让他们在接触原有代码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反思不受社会风气控制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内涵。自我价值的认同并不是生死竞争的唯一内容。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来自于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精神修养和成长的肯定,与自然和他人的和谐,创造、欣赏和珍惜美的品味和能力,以及对弱者的关心和责任。这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地展示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经典和著名的文章。大学阶段可能是对他们进行传统经典教育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时机。

199校园活动的辅助当被问及“现在学习古典诗歌有什么用?”

199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回答说:“古典诗歌使人的心灵不朽。”为了发挥这一作用并使人们从中吸收营养,经典章节必须首先能够注入人们的心灵。然而,对于“经典”这个名称,一方面,学生承认它的权威性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写作障碍、时代距离、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学生也尊重“崇高”并远离它。如果学生对经典形成偏见,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质疑和拒绝经典的所谓现代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拓展学生的心理认知图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经典的永恒生命力,还要如何让书本和文本中的“经典”活起来,让它们更加栩栩如生。高等艺术进入校园是一种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以汤显祖戏剧《牡丹亭》在校园的传播为例《牡丹亭》舞台艺术教育实践项目是北京大学昆曲遗产研究中心2017-2018年推出的重点项目,是一个校园遗产版本。它以经典昆曲《牡丹亭》的排练和学习为重点,将中国传统昆曲艺术与校园戏曲教育和戏剧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在学校传统版《牡丹亭》中扮演春香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16岁的学生王潇予谈到了“游园会”的排练经历。起初,他对这部作品知之甚少,但在排练期间,他对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显然,学习昆曲的过程也是一个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对于表演者和欣赏者来说都是如此。2019年,为响应教育部、文化旅游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以“走进艺术、体验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活动,上海昆剧团在四川音乐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等单位推出了经典昆曲《牡丹亭》。“偶尔,心就像一根绳子,梅淑彬这种花草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死随人愿。它们又酸又清,没有人抱怨。当战斗结束,灵魂芬芳的时候,是梅雨和梅子,守卫着的梅根相遇了。"("二")"你说崔生了一件落裙衫,钱和戴了一个八宝簪来填。"可以看出,我的爱好是天生的!没有人能看到第三个春天的美丽。如果你不小心落下的鱼、雁和鸟,你会害怕花、月亮和箭袋。”(《醉助归》)通过表演,这些毫端娟秀、读来与甜歌争吵的文字变得巧妙从“离开灵魂”到“回归生活”,杜丽娘一生对生死的执着、无怨无悔和对“善”的热爱,都转化为舞台上的浪漫主义思想,为大学生更细腻、深刻地理解原作风味、提升审美标准、丰富人文情怀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需要融合东西方文化。然而,一个人如何在融入世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呢?教育应该在其中发挥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素养的下降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许多人深感忧虑。一些人将这种情况归因于英语教育对母语教育的挤压,甚至还有反对强势英语教育的声音。然而,没有科学研究表明母语素养的下降与英语教育的加强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为了改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母语素养下降的客观现实,我们应该关注传统文化培养的内在问题,探索相关的能力要素和发展规律,探索提升传统素养的有效路径。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