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报》专访|轨道交通是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会走剩余的老路

杜佳科技副总裁谢忠告诉记者,“新基础设施”不同于“旧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特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进,传统的“无利可图”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变成了“有利可图”的投资领域。新基础设施的“新”是新技术带来的新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杜佳科技副总裁兼智能轨道交通业务集团副总裁谢中

图片来源:杜佳科技供给图

在疫情形势下,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被认为是中国“稳定经济”的“良方”与“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不同,“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7大领域:5G基础设施、超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从目前地方政府拟定的投资清单来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是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重中之重”。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远远超过其他领域。《国家商报》记者了解到,以广东省为例,2020年将安排12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9万亿元(仅2020年计划投资7000亿元),其中约1万亿元将投资于“新基础设施”。在这些“新基础设施”项目中,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近9000亿元,成为“新基础设施”的“主角”

近日,国家商报记者采访了科技(600728,上海)副总裁、智能轨道交通事业部副总裁谢。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新基础设施”下国内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何告诉记者,未来5到10年,轨道交通智能化市场潜力巨大。在他看来,“新基础设施”不会走产能过剩的“旧基础设施”的老路。

“新基础设施”将推动智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来自

“国家商报”的记者注意到,自今年1月以来,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是不可或缺的重点项目。广东、江苏、江西、北京、上海等省已将铁路和轨道交通项目列为投资重点

以广东省为例。记者发现,广东省在全国投资排名第一。在5.9万亿元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计划中,“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比例为16%,约为1万亿元其中,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高速铁路等项目总投资近9000亿元,居第一位。人工智能项目投资约400亿元,居第二位。其次是5G和UHV,总投资150亿元。

3年12月12日,谢忠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广东省为例,轨道交通和人工智能这两项科技新基础设施,在投资中所占比重很高,这表明智能轨道交通市场明显在加速发展。”

他认为,在未来5到10年内,智能轨道交通市场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巨大的潜力。从全国市场来看,中国轨道交通网编写的《2019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46个城市在建,总投资3.9万亿元。

回归杜佳科技本身。根据广州地铁规划,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一个长约20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目前运营的轨道交通网络长度的4倍。与此同时,杜佳科技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也致力于打造“一小时快速经济圈”。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如深圳、东莞、佛山和中山,都各自规划了数百至数千公里的新建和扩建地铁线路。谢忠表示,这些都是杜佳科技的市场机遇。杜佳科技将有机会在粤港澳台湾地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据了解,去年3月和9月,杜佳科技共为广州轨道交通项目赢得了约148亿元的订单。谢忠表示,目前杜佳科技正着力拓展长江三角洲、中国中部和南部等地区,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域市场谢忠,

,总结了国内轨道交通发展的两大特点:既有设备的国产化和增量设备的智能化过去15年,正是中国地铁发展的“量”保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企业有足够的市场来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从而实现技术领先。据他介绍,中国整个地铁系统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

为“增量设备智能”,谢忠告诉记者,国内地铁信息技术正在进行价值重构,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是必然趋势。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广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智能地铁站——杜佳智能城市示范站21号线。示范站由杜佳科技和广州地铁共同建造。杜佳创新性地应用自主研发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地铁平台“华嘉摩”,为地铁配备“大脑”

不会走“老基础设施”的老路。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3月初的一篇文章中强调,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应着眼于“新”,而不是简单地走老路,造成过度浪费和“鬼城”在

的新一轮“基础设施热潮”下,轨道交通项目仍然是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避免走老路呢?谢忠,

,说城市轨道交通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个大短板。加强这方面的投资不会导致过度建设,但每个城市都应该考虑自己的财政水平,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形式。此外,自2018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指导通知,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了一条道路,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走“老基础设施”产能过剩的老路。谢忠,

,也告诉记者“新基础设施”不同于“旧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特点是,随着科技力量的引入,传统上“无利可图”的基础设施项目将变成“有利可图”的投资领域。新基础设施的“新”是新技术带来的新价值。

轨道交通运营后,业主一般通过售票、财政补贴、商圈运营等方式收回资金。“北方、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地铁都有7800万到1000万人次。在过去,如此大量的乘客过去主要依靠客票来赚取收入,而且很容易“入不敷出”。"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地铁交通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创造新价值和新市场的“关键”在于地铁乘客多维数据的获取和运营。”谢忠说道以

为例,他表示,杜佳科技此前推出的“智能新地铁”系列产品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地铁乘客和地铁运营的多维数据,帮助地铁公司提高投资回报率。谢忠,

,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已经从政府的“大责任”升级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联合投资、联合运营和风险共担的方向:“目前,还没有关于民间资本在轨道交通投资中所占比例的准确统计,总体来说,这一比例相对较低。”然而,我们观察到友好的商家和其他业主也在郑州和其他地方的轨道交通中尝试了PPP和其他模式。我相信私人资本参与的比例在未来会越来越高。从政策角度来看,我希望再融资渠道能够适当地向参与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倾斜,支持参与新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市公司通过直接融资向社会筹集资金,这也是刺激民间资本参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