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在解释中国的实践和建设中国的理论方面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今天,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发展,中国年轻学者在想什么?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担忧?昨天,由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论文评奖大会暨“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与青年使命”青年论坛在上海举行,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是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创新起点和动力源泉。这项论文写作活动的对象是该国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共收到900多篇稿件,最终选出26篇获奖论文。从贡献的主题来看,当代青年学者关注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改革”出现135次,“治理”出现72次,“文化”出现71次,“法治”出现25次,“城市”出现19次青年学者试图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范式来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
尽管处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青年学者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如二等奖论文《山神——南方孔庙的改革开放史》和三等奖论文《权威的再植与传统的撕裂:农村教育政策领域的结构性困境》,它们都具有学术合理性和历史使命。此外,青年学者还关注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新现象——网络文化、人工智能、游戏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话题,如“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研究“网络神曲”——也谈网络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人工智能的犯罪风险模式评价与归责理念”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做实地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把握人民群众思想的脉搏,关注人民群众消除疑虑、澄清真相的需要,把知识写在人民群众心中。本文反映了当代青年学者不仅在自习室学习,而且深入基层,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等奖论文《流动社会中的过渡性日常生活——京郊菜农的日常叙事》就是一个例子。笔者深入京郊菜农的日常生产生活,发现并研究现代流动社会中的这一群体,并运用“过渡性日常”的概念来体现这一特殊的生产生活状态。正如获奖感言所言,作者不仅熟悉实地调查规范和相关理论文献,而且试图通过本土实证研究来推动相关理论创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深入社会现实,调查和从理论上讨论中国当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转型”作者李旭东说
近年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社会服务委员会的指导下,“探索与争鸣”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创作征文活动正如李由美教授所说:“在撰写这些论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青年在学习用学术话语讲述中国故事时的创新精神和旺盛热情。”“
为国家服务,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颁奖典礼上,一个有趣的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学者连续两届无缘全国青年理论创新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由此可见,征文活动不是“独唱”,而是“合唱”,得到了全国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聚集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一些专家进一步指出,要发展文化和吸引人才,一个城市必须有一些强大的文化机构,包括出版社、期刊和报纸。那时候,茅盾先生因为商务印书馆而来到上海
近年来,上海学术期刊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3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与报纸数据中心发布了2018年重印报纸数据指数排名。《学术月刊》和《探索与争鸣》是上海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办的两种期刊,分别在国家社科院和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一和第三青年意味着国家繁荣,而青年意味着国家繁荣幸运的是,一些前获奖者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还有一些被选入了国家“万人计划”展望未来,专家们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文化机构为人才服务的功能,为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者搭建平台和桥梁,使上海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不负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