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南京广播电台

3年4月4日,在南京市仙林街亚东城区门口设立非接触式快递和蔬菜接运点。在志愿者和其他人的组织下,居民们有条不紊地领取物品。南堡容传媒记者崔晓拍摄了

南京广播电台

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江宁区汤山街何伶社区对卡口进出村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和体温测量。记者赵鑫速滑运动员南堡财经媒体记者冯翔姚强

南京广播电台

板桥新城大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在进行网格化现场检查、信息收集和文明疏导《南华早报》记者段拍摄了

199携手共建大海、用心筑长城的照片。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南京志愿者像往常一样站了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年轻无知的“00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穿着花盔甲的老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站出来。面对危险的病毒,他们一起努力防治疾病,用勇气和汗水守护着南京。爱情是沉默的,涓涓细流,温暖着每一个角落。2020年3月5日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21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抗击新皇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南京20万名一线防疫志愿者和无数默默奉献的基层志愿者,用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志愿者赞歌。

种族同时与流行病作斗争。1991年26日中午,刚满22岁的吴一达得知,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需要年轻的志愿者加入防疫部队。作为南京余伟青年公共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立即在志愿者微信群发出了招聘通知——南京南站“爱心屋”急需志愿者帮助检查乘客体温,为乘客提供必要的服务

然而,在消息传出之前,他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你不准去”父亲严肃道当母亲得知其他人“无法隐藏”时,她的儿子“逆行”出去,去了人流相对较多的高速火车站,焦急地擦着眼泪。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吴一达的思考。最后,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她的父母被说服了。

随着招聘信息的发布,吴一达的微信群充满了“我报名”的信息。那天晚上,他数了数,申请人数超过了200人。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三学生赵迟看到吴一达的消息,毫不犹豫地发出“我愿意”。仅仅过了两天,她就回到了她的家乡盐城

1年27日上午,新年第三天,南京余伟青少年福利服务中心南京南站“爱心小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并正式“上岗”。第一组有30名成员,年龄从18岁到48岁不等,正在执勤。起初,志愿者们没有穿防护服,而是穿着一次性雨衣,手持红外测温仪站在南京南站的出入口通道上。没有人退缩。

不仅是吴一达和他的“爱情小屋”1月26日晚,南京市共青团也向青少年发布了招募公告:南京站、南京南站、社区电网等重点防疫地区需要志愿者48小时内,450人注册。随着疫情的发展,

的防控也在不断升级。

1年28日,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首次发布《城市志愿者建议书》,号召志愿者带头做好健康保护工作,带头做好防疫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志愿服务,以专业精神和实际行动帮助党和政府,分担人民的后顾之忧。1月31日,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志愿者服务联合会正式向全市志愿者发出倡议:采取行动,坚决打赢防疫战

倡议一出台,江北新区大厂街太子山社区就收到了居民余多灵的“邀请函”,他写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与新型冠状病毒无硝烟地战斗。”我知道对抗病毒的风险是无限的,甚至是致命的,但是我已经准备好了。如果这有益于我的国家,我愿意献出我的生命;那么对我来说什么是风险呢?我发誓战斗,请组织给我发任务,我会尽力完成它。

后一周,13万志愿者响应倡议,担任防控宣传、心理咨询、网络疫情调查、交通服务等志愿者服务岗位。

如有必要,请回电在疫情防控期间,市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多次通过“志愿者江苏”平台和微博微信发布志愿者服务项目和招募志愿者。每次,它都能在第一时间“填满”。广大志愿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抗击艾滋病的战斗中。他们是很好的宣传者、说服者、守门员、经销商和消毒剂,帮助预防和控制疫情。在

199名申请者中,有大学生、白领、高薪企业领导、普通保安和厨师。然而,面对防疫和控制,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份——志愿者。

截至3月2日,全市共动员各类志愿者20万人参与防疫工作。志愿者已经成为全市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不管危险,不管报酬,他们都愿意为

新皇冠肺炎疫情的服务做出贡献,到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爱和善良,他们就像黑夜中的光束,汇聚成一片灿烂的银河

“我出生在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当时我的叔叔和婶婶保护了我。”现在我已经长大了,轮到我保护每个人了。00后大学生志愿者孙迪说

防疫工作开始以来,孙迪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宣传志愿者在家中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向公众发出“一封信”,宣传防疫和控制知识,并主动向家中的隔离人员发送日常必需品...每天都很忙“我是防疫斗争中的一块砖头。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孙迪道

“戴好口罩,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在电视机前,一个用南京方言宣传防疫知识的小视频让人们开怀大笑,并赢得了许多网友的好评。这段视频的出版者是一个声音颤抖的大V,原名吴菲。疫情扩散后,她志愿加入雨花台区春江花园俱乐部志愿者团队。她不仅参加了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还写书和录制视频,以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积极的能量。

在这场防疫和控制战争中,仍然有许多像孙迪和吴菲这样的志愿者。他们不仅回家宣传防疫知识,还通过手机广播、微博、微信和微博进行网上宣传。

与此同时,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也反应迅速,从四面八方把有序规范的志愿力量“防疫线”建设成一个全方位的群防网。广大志愿者夜以继日地在村门、村舍、工地等地工作,积极协助街道和社区开展网格化疫情调查、疫情信息收集报告、公共卫生和秩序维护等工作。南京市

个各级文明单位也采取了行动并积极响应,显示了他们应有的责任和行动。南京各级税务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文明引导、社区调查等志愿服务。江宁区交通系统的400多名党员走上了第一线。执法岗位上的“蓝色”交通、养护岗位上的“橙色”公路和各岗位上的“红色”志愿者汇聚成一支联合力量,共同做好交通检查工作

截至3月2日,志愿者共发出450多万封“致公众函”,开展10.4万次防控知识宣传等活动,通过手机扬声器播放150多万次。此外,志愿者走访家庭和电网超过290万次,并参与了超过101万次的消毒剂喷洒。

群防群治,群策群力,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正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为防治工作做出贡献就读于南京邮电大学的女大学生赵心怡(

)走进面具厂,与50多名志愿者一起帮助人手不足的面具厂重返工作岗位。剪断耳带,粘上鼻珠海绵垫,安装呼吸阀...她每天必须参加8小时的工作。回家后,她的手臂很虚弱,拇指很痛。“我们每天可以生产20,000多个口罩,这将缓解疫情期间的“口罩短缺”。我们可以为社会做些事情。累也是值得的。”她说朱,是东水关

199社区的老成员,是著名的“黑板报记者”。自从2005年退休后,他成了社区黑板记者的志愿者。“每天报纸都来了,我赶紧看看有没有与疫情相关的内容;孙女还会记录她在网上看到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并告诉我我会把它写在黑板上。“有些人还建议他在疫情蔓延期间不要总是出去写报纸。向回答:“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是共产党员,入党申请书上的承诺绝不是空话。我们必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玄武湖公园于1992年19日重新开放。作为“我爱玄武湖”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一员,身体残疾、腿脚不便的华杰每天要在玄武湖公园步行4小时,引导游客戴口罩、保持距离、爱护花草树木。“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们的党员志愿者应该冲在前面”他说

面对疫情,志愿者们并不害怕,但他们有着更坚定的信念。正如南京农业大学志愿者吴德静所说:“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会遇到感染者。我的心并非没有恐惧,但这些事情必须由某人来做。”“

与大气相连,期待春天的到来。他们是传递温暖的演员。

疫情像浓雾一样笼罩大地。然而,志愿者的爱就像温暖的冬日阳光,冲破迷雾,照耀在人们心中。

年6月6日上午,鼓楼区胡居关社区志愿者黄振昌和他的妻子钱阿姨带着沉重的锅和十几双碗筷来到社区,为辛勤工作了一上午的社区工作者端来鸡汤。他们说他们认为所有的社区工作者为了预防和控制疫情都没有休息,所以他们给加班的同志送了些鸡汤来弥补。

由于这场流行病,一些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志愿者们用他们周到的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各种不便

裕华经济开发区天宝社区有大量留守老人,其中一人看不见。她的女儿几年前去了武汉丈夫家度假,暂时不会回来。80后居委会副主任潘成了老人的“女儿”,不仅一日三餐,还做家务、美容、聊天。

2年1月19日上午,南京市建邺区卫生防疫一线,8名专业理发志愿者志愿为80名环卫工人理发。“他们每天都不顾危险地清洗和屠杀我们的城市。我们还希望为预防和控制这一流行病贡献我们自己的技能。””一个理发师说

你在前面保护“每个人”,我们在后面照顾你的“小家庭”。近千名南京医护人员来到湖北。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他们送来的食物、药品、辅导甚至清洁都被考虑在内。

在南京,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志愿者群体,全部来自武汉

“当我们无家可归时,南京给了我们家庭般的关怀,我们非常希望为南京做点什么。”2月21日,在秦淮区的一家“爱心酒店”,五名被解除“医学观察”的武汉客人变成了“防疫志愿者”他们偶然来到南京。经过14天的医学观察,他们仍然无法返回武汉,留在南京。为了感谢南京的精心护理,他们志愿为社区防疫志愿者参与消毒工作。

在湖北也有南京志愿者

2-020年春节,江宁区禄口街毛婷社区志愿者徐友红回到黄冈市黄州区探亲。疫情爆发后,他无法在短时间内返回南京,于是他主动找到了自己居住的虹桥社区,加入了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保护了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安宁。

桃子和李子不谈雨,但他们也知道总会有晴天。尽管今年冬天疫情蔓延,但没有人放弃,志愿者们勇敢地前进。虽然“团结一致”这四个字很简单,但它们非常重要。面对无私的奉献和责任,疫情最终会过去,阳光一定会到来。(南保荣,媒体记者王戎)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