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新闻3月15日金融维权频道开通后,本报收到了众多投资者的投诉和投诉。最典型的案例是投资者投资于声称高回报的项目。结果,借款人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被警方调查。
济南的杨先生向本报讲述了他的投资经历杨先生说,2018年10月,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投资了济宁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一个新能源项目。“投资前,他和其他投资者去济宁考察公司,最后我投资了5万元。当时,与该公司签订的合同承诺年收入的24%。”“2018年12月,杨先生收到该笔投资的第一笔回报——1000元利息,此后再也没有收到利息。当他去盛大路的公司办公室时,发现里面空无一人。2019年,杨先生到济南市建筑新村派出所登记报案,但他投资的5万元本金下落不明。
的记者从昨天的调查中看到,杨先生声称他投资的“济宁伯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已更名为“山东伯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据公开媒体报道,2019年济宁任城警方发布了《关于济宁市任城区王青霞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线索收集的通知》。通知称,犯罪嫌疑人王青霞、耿虎等人以高利率为诱饵,以山东伯通新能源有限公司为借款人,为建设山东伯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筹集资金,上述海创富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北京嘉鸿汇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投资者签订贷款合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警方已立案调查,并对涉案嫌疑人王青霞、耿虎等采取了强制措施。
以杨先生为代表的金融维权案例中,投资者投资网上或网下金融产品时,业务人员以公司名义吸收存款,承诺“保本”、“高回报”,但最终面临本息难以收回的尴尬局面。杨先生投资的钱
最终能拿到吗?这位记者将继续关注这也提醒投资者,在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情况下,有几个共同特征,包括以投资项目或财务管理的名义吸引公共投资。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将以传单和电视台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高兴趣为诱饵等。
您在与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和证券机构打交道时有哪些争议或问题?现在可以向我们反映了。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本刊将跟进调查,逐一采访,了解实际情况,并与省内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一起积极解决问题,力争“一一答复”
如果您总结了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丰富经验,也可以与我们分享。我希望这些案例能够给广大金融消费者一个警示,增强他们的风险责任意识。
除了《山东商报》的纸质版,新媒体如快豹新闻客户端和Readme.com将一直在线。通过这些案例的报道,向广大消费者普及金融消费安全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自发维权,通过法律程序合理解决金融消费纠纷,促进山东金融业优质健康发展山东商报、苏报记者冯
1。电话权利保护
权利保护热线:0531-67753758,67753759
3。给sdsb2006@sina.com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