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大量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重点主要如下
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丁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形成了亡国之祸已经来临的共识,激励人们探索救国的有效途径。金冲及认为,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带来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表现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民主精神的高涨和人民心中革命思想的逐渐深化。中日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日战争发生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戴毅和杨考察了东亚的发展历史,认为中日战争的结局打破了东亚脆弱的政治平衡。作为胜利者,日本的国力飙升,国际地位飙升。另一方面,中国和朝鲜已经进一步脱离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吴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朝及其周边国家宗藩体制的崩溃。
关于清军在中日战争中的战略使用问题许多研究者的文章专门讨论了清军的战略使用问题。他们不同意一些批评家的说法,即清军在战争初期通过主要海上力量的决定性战役来争夺对黄海的控制权。他们认为正确的政策应该是北洋海军依靠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掩盖旅部、威海沿海炮台和水雷等现存障碍。控制渤海海峡,寻找有利的战斗机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和突袭,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等待力量易手,然后转向反攻,寻求海上决战,控制黄海的海上力量。杨志本和徐华专门讨论了1894-1895年中日战争中海军的制胜战略和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作战指导。他们认为,中日海军争夺对黄渤海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战争的大局,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指导思想及其海战实践,首次指出中国海权思想的衰落是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清政府建立的现代海军虽然在远东有强大的战斗力,但缺乏战略理论和战略理论指导下的战略作战指挥艺术,即缺乏海权思想。因此,这样一支海军舰队首先在东海被打败,然后在黄海被打败是不可避免的。徐华泽进一步认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缺乏那个时代所必需的海权意识,没有积极发展海军意识来争夺海权。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试图将一种已经形成并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新的军事服务带入过时的封建主义轨道,并试图用代表和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炮艇和大炮捍卫和挽救已经濒临死亡的封建生产关系。
关于黄海之战黄海之战是中日两国海军在战争期间的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役。其研究重点如下:(1)北洋海军接管敌人的是什么编队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记录和复杂的海战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过去,范文澜认为北洋海军是以水平或“一线”的队形排列的。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齐认为北洋水师接收敌人的队形接近“人字形”,外国人称之为凸梯阵。杨志本和徐华认为,在黄海之战中,北洋水师“由航行后的五重雁阵转变为一字雁阵”。
(2)关于丁受伤后中断战场指挥所的后果杨志本和徐华指出,作为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丁对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于他没有明确指定自己的代理人,尤其是代理旗舰(旗舰是指挥舰),在海战之前。他应该为战斗中缺乏或来不及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而造成的混乱负主要责任。
(3)黄海海战的胜利与胜利林增平、孙、等研究者认为北洋舰队损失惨重。齐对双方的战役目标进行了评估,认为北洋舰队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日本舰队的“大规模歼灭”计划尚未实现,因此结局尚未确定。杨志本和徐华认为,尽管日本海军在黄海之战中未能彻底消灭北洋海军,但仍导致北洋海军损失了五艘军舰。日本陆军基本上控制了黄海的控制权,因此日本海军是黄海战役的赢家
关于甲午战争中的人物评价
关于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丁、的研究,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论。
(1)关于1894-1895年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抗日战争具体组织者和统帅李鸿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评论者深入探讨了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及其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根据大量第一手可信的甲午战争史料,徐华认为李鸿章并没有下令北洋舰队留在阿哈瓦的军事港口,以避免战争,并在等待死亡时保护船只。相反,他向北洋海军下达了许多作战命令,要他们出去寻找敌人。
(2)北洋水师提督丁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也成为研究的热点。过去,研究者普遍认为丁是一位主动与日本海军作战的将军。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继续肯定丁是一位爱国将领的同时,一些评论家对他在甲午战争中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新的见解杨志本、徐华认为,出生于陆军的丁·不懂海军战术,在北洋水师的作战指挥中犯了错误。首先,北洋海军在海战中因采用错误的方法和战术而遭受重大损失,这对战场机动性的实施和火力的提升极为不利。第二,在卫海卫保卫战中,清政府和李鸿章多次无视其进攻香港敌人的命令。他们坚持带领舰队打败要塞港口,最终将整个舰队和军队投入到阿瓦军事港口的悲剧中。因此,丁对北洋水师的最终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方伯谦“济源”船管带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从各个方面为方伯谦抱怨。然而,许多研究人员仍然坚持认为,斩首方伯谦不是一个不公正的案件。他们认为,虽然方士在奉道海战中有一定的功绩,但当时清廷处决方士的三项罪状基本属实。总的来说,许多研究者认为没有发现更有说服力的新史料来推翻方的判决。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是甲午战争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些研究者认为,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包括军事上的“自强破产”和经济上的“财富寻求破产”,以及“在军事、经济和政治方面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然而,一些学者对此持有不同意见。毛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并不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结束。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实际上以清朝结束。其他研究者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相互因果的。姜多认为,1894年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的失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这就是甲午战争和洋务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2)从甲午战争看洋务运动的性质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主要采取妥协和投降的反动运动。黄宜丰和姜多认为洋务运动“有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一面,但妥协和投降毕竟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北洋海军主要是为了抵抗侵略。关捷认为“自强”和“抗外”是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有巩固和扩大个人权力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1894-1895年中日战争的实践表明,洋务运动具有强烈的封建性质。齐认为,甲午战争反映了洋务运动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但同时也表现出洋务运动强烈的封建性质,限制了洋务运动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使洋务运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