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陈静瑜:医疗保险治疗罕见肺病让他们更有保障| 70年70人,民生

中国的肺移植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国内技术目前处于什么水平,面临什么问题?中国“第一肺移植”项目负责人、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坦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肺移植技术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供体短缺、术后慢性排斥等全球性问题仍是瓶颈。

陈静瑜微博

封面新闻:目前肺移植技术的瓶颈是什么?

陈静瑜:在国际上,捐赠者短缺和长期排斥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有足够的捐赠者,我们的移植数量可能会增加。这个捐赠者指的是能够达到标准的高质量捐赠者。

2-2018年,全国范围内共有6302例心脑死亡捐赠,而我国肺供应仅使用了5%,相比国外肺供应利用率的25%,我国应加强肺供应的维护,提高肺供应利用率。

到目前为止,世界正在克服慢性排斥的问题,但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所有器官移植都有这种缓慢的过程,这是我们人类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陈静瑜微博

封面新闻:国内肺移植有什么方向吗?

陈静瑜:尽快扩建肺移植医院这里所说的肺移植医院是指既有资质又能正常进行肺移植手术的医院。就目前的技术交流进展而言,这是可以尽快实现的。仅从数据来看,在此之前,我国约70%的肺移植是由我们的团队完成的。然而,在2018年,这一比例已降至60%,依赖性也有所降低。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陈静瑜微博

封面新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直在为肺移植患者说话。你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陈静瑜: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也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工作。对于一些患有肺动脉高压、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罕见疾病的罕见患者,我也希望尽最大努力将这些患者必须服用的药物纳入医疗保险。

许多人不知道这种病人一个月要花很多钱吃药,这在经济上可能难以承受。目前,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物时,是有健康保险的,而这类患者,即罕见患者,实际上正面临着疼痛,他们所治疗的药物也应该有健康保险。因此,我也提出了这种建议,国家也作出了回应。

陈静瑜微博

肺移植大事记/

1963年,人类进行了第一次肺移植手术,但病人在短时间内死亡。

1978年,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的辛教授为一位也在短时间内死亡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了肺移植手术。

| 1983年,一名晚期肺纤维化患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医院接受了右肺移植。该患者存活了7年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成功的肺移植患者。

5年,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对1例晚期结节病肺纤维化患者进行了左单肺移植。患者存活了很长时间,标志着中国肺移植的真正成功。

2年9月,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中国首例肺气肿肺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8年,但由于年龄原因死于脑出血。从那以后,在新技术的“庇佑”下,肺移植在中国得以再次开展,并发展至今。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