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光:“人类经验共享同一个世界”[政治宪法427]

政治宪法法

“人类经验有世界”

作者:周学光(427)

周雪光

引言

周学光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与工作研究、社会分层、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研究等。

周雪光

[地图《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班杰明·史华兹程刚译书名

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本书的主题:从整个人类思想世界的定位和关联中审视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在世界上,这是一个辉煌的“轴心时代”:据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古代世界的许多辉煌文明——近东、希腊、印度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一批富有创造性的哲学家,他们有一种远见卓识的倾向和一种新型的积极的远见卓识。在这种背景下,施瓦茨开始了他的旅程:考察中国古代思想的产生、形成和演变,即“决定文化取向演变过程的思想史”(第9页)

只眼睛定义了概念,概念打开了模式,模式导致探索。这本书将这一真理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写道:“促使我写这本书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即有可能研究超越语言、历史和文化以及福柯的“话语”障碍的比较思想。这种信念认为人类的经历共享同一个世界。"(第12页)正是“人的经验共享同一个世界”的愿景,决定了该书从人类文明整体的角度来处理中国古代思想的构思,并从世界上许多思想的进程中开辟了解读中国古典精神的一般模式。这种模式的比较视角促进了作者对中国经典文本及相关研究的重新审视和阐释。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长期的知识结构。

比较文明研究| 2000年前的199部经典作品,我们如何去接近和诠释它们?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学者用尽一生的努力,尝试不同的途径来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解读儒家经典中的文本,探索词语的深刻含义。在爬梳考证的历史中,辨别版本的真伪结果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另一方面,施瓦茨发现了一种新的方式——更确切地说,独自爬山——俯视世界文明史的壮丽图景,寻找中国古典思想的位置和含义。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们不妨感受一下作品中所反映的宏伟景象和规模。第二章“周初思想:延续与突破”,探讨《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终极秩序主题。作者引用印度吠陀宗教理解仪式的重要性,指出《诗经》中的“天堂”与17世纪耶稣祭司的有神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较视角突出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与人类道德秩序的密切关系,并与西方文化中上帝在非人类世界中的角色进行了对比。第三章是对孔子和《论语》的解读。结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希腊历史画、希伯来圣经中的伊甸园、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犹太经典,考察孔子对三代“道”的理性世界的追求。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相互反映的。此外,墨子与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比较(第四章);将中国古典著作中的“性”(人性)、“气”和“心(魂)”思想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相应的理论进行比较(第五章);道教与神秘主义在宗教上的异同,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中的“上帝”到《庄子》和《圣经》(第六章)中对“面对病魔”的不同描述等...这些跨文化的历史进程、思想脉络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其中,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思想有着立体的印象、历史感和生命力,帮助读者超越自身的文化体验水平,从比较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古典精神的背景色彩。

周雪光

[图]马克斯·韦伯(德文:马克斯·韦伯,1864-1920)

在阅读期间,我曾不止一次地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研究有关韦伯对历史上不同类型文明的比较分析和见解仍然激发着我们的理论想象力。在很多方面,这本书读起来像是韦伯在中国思想史领域的研究风格的延伸正如作者所说,“当人们从文化取向的层面降到问题意识的层面时,跨文化比较就会变得令人兴奋和有启发性。””(第13页)

历史中闪耀的洞察力

独特的视野带来独特的洞察力施瓦茨认为,我们可以从古代观念中看到它对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的确,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会觉得在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实践中,仍不时有中国古代思想的遥远回响。在追溯古代历史进程时,施瓦茨注意到祖先崇拜和自然宗教在中国古代的突出地位。与轴心时代的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古代出现了以王家谱和贵族家谱为代表的祖先崇拜,从而确立了家族家谱模式的社会秩序,成为社会乃至国家的组织基础。

然而,对于政治秩序来说,祖先崇拜是有限和分散的对王权合法性的追求导致了另一种思想来源:对超自然力量(“天堂”)的崇拜统治者是在“天堂”(卡利斯马)而不是祖先(传统)中找到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在随后的进化中,天空被提升到社会伦理社会的中心和超越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王的合法性基础更多地来自卡利斯马的权威,而不是传统的权威(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为国王的神圣权利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是法律基础,是通过一系列机构设施构建的统治者垄断了与“天”(上帝)的沟通渠道,从而为政治与宗教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施瓦茨指出,国王和上帝之间的垄断关系一直持续到晚清(第30页)与此同时,民间出现了当地的鬼神,反映了帝国统治的地区差异和差距。

天命观和天人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变化而演变。这个主题贯穿了古代思想史。礼仪和道德,一方面把人与天堂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安排人类的秩序。孔子说“礼”不仅是一种仪式秩序,也是一种真正的社会政治秩序,包括等级、权威和权力(第69页)值得一提的是,施瓦茨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韦伯的“局”组织,只有“官场制度”这种观点是基于韦伯的理性组织的理想类型,因为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不存在理性的权威关系。(第45页)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从儒家,墨子,道家,法家到阴阳家,施瓦茨把中国古代经典放入人类思想世界的空间,把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经典融入人类文明的进程

情感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人类经验有一个世界”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事实上,中国的希望在于融入国际社会,而不是相反,无论是在学术思想还是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我想起我朋友不久前的评论,文化保守主义正在悄然兴起,并试图从中国古典思想(儒家经典)中找到一条摆脱当前社会困境的道路这种内化转向发生在历史上的两宋时期。刘子健在他的《中国转向:两宋之间的文化转向》一书中总结道:新儒家把自己的学说确立为国家正统,但它也经历了由此带来的许多矛盾。首先,尽管他们不喜欢专制,但他们被学校的意识形态优势和社会尊重所纵容,习惯于压制政治批评。第二,当他们的政治观点无法实现时,他们会反省自己,对未来抱有希望。第三,当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时,他们对改进和改变的方法知之甚少,并且很难背离传统。结果,新儒家教育已经完全渗透到整个文化中,失去了变革的动力。

周雪光

[地图《中国向内地的转向:两宋之间的文化转向》,刘子健译,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从我有限的学术知识来看,施瓦茨的作品与其说是对中国古典思想的一种新的看法或解释,不如说是这种古典思想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大图景中的定位和联系。毫无疑问,这是一本解释学的书,作者的比较文明的观点已经锁定在具体问题的关心。这一点来自作者的信念,而不是研究结果。为了处理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我涉猎了如此众多而复杂的文明轨迹、思想和哲学家的言论。此外,古代史料稀缺,版本繁多,注释成山。不难想象,对本文的观点和数据会有许多不同的判断,其中遗漏、错位和误解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相信,这本书为思考中国古代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线索和启示

有些人已经注意到数据的丰富性和理论想象力之间的反向关系:在数据稀缺的地区,通常需要丰富的理论想象力,以便在零散的历史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和解释意义。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似乎有相反的趋势,也就是说,学者可以停止思考,只是等待数据被梳理,一切都让数据说话。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还有待观察,但如果我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那么我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和像施瓦茨的作品一样的学术团体中。

本文摘自周学光教授2018年8月18日的微博。感谢作者授权出版。杨宏斌博士,谢谢你的推荐< br>

海洋宪政博物馆拥有

。欢迎给我们你的建议草案

电子邮件:fumin9999@126.com

。欢迎亲自转发。请联系授权的

获取更多媒体转载的好文章。请期待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