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微博_独家专访庆山:不做安妮宝贝之后

——1-

青山:“我做生意后只剩下两样东西”

本报记者/顾欣

这篇文章第一次出现在去年夏天的第895期《中国新闻周刊》

上,青山每天闭门写《夏日山谷》早上五六点起床,八点开始写作,一直写到中午。午饭后休息半小时,然后写到下午4点。她觉得自己在深山中的一个山洞里,几乎从未停止过。当她累了的时候,她在沙发上躺了十多分钟。康复后,她继续说道。这是她用来写“洞穴住宅”的方式,白天和晚上,作为体力劳动最后,她被小说拖累了。前所未有的滔滔不绝。每当她写完一部作品,她就感到满足,说着她想说的话,有一种空虚感。读者反馈是她激励的重要来源。她喜欢在书籍和采访中引用读者的来信,告诉她阅读理解或她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她在每本书的封面上发布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地址和微博。在微博上,她拥有1000多万粉丝。读者留下的信息讲述了困惑和痛苦,通常与她正在经历的感受有关,她摘录了一些答案。春节期间,她去南方的山里住了几天。“看着被冰雪压碎的竹林,废弃的古庙和在山谷中寻找瀑布的山路”感觉非常好。青山的生活很简单。她的编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她不旅行或写作时,她可以呆在家里,盯着茶杯里的茶看一下午。

“写作、旅行、我的生意后来只有这两项”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终,所有这些事情都变成了一件事,“自我学习”:无论是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审视、旅行中的自我放逐和自我疗愈,它都成了写作中被孜孜不倦地分析的“自我”。读者被这种“自我”所吸引,这也导致了各种争议。

有争议的书

《夏日山谷》是安妮·贝贝的第一部小说,后改名为《青山》。就像过去的每本书一样,这本书再次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好恶。

三个不同背景的女人出于各种原因来到了夏谷里。在小说中,夏谷被设定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这里,女性经历情感的困惑、毁灭和选择,重建她们的信仰,获得精神的重生。在小说中,青山为三组人物设定了不同的结局,隐喻了不同的“爱情”境界:鸳鸯在情人死后终于释怀,重新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如果你正在经历错误的爱和真爱,你将携手退休。然而,奎蒂为了会泽所有的生物放弃了和她的爱人在一起。同样,当英雄努力自我净化和超越自己时,他离不开佛教信仰和思想的支持和帮助。

是青山在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东西,“说点什么”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来表达我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采用小说形式的原因是故事和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故事的形式比直接给出结论更有助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人物也是如此。在别人的命运中,读者可以参考和证实自己。

,但现实是这部小说刺激了对两极的评价。一些读者写信给青山说,他们被她的话感动得流泪,身心得到净化。其他读者对这部小说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他们尤其厌恶小说中对一个由“铝镁合金和聚碳酸酯材料”制成的名牌行李箱的详细描述,以及“分手要花一百万美元”的主人公一些典型的人物和故事背景与小说中以前的作品相似,也被认为没有突破。青山

曾表示,描述女性的负面关系体验是为了表明这些关系带来的情感和伤害可以转化为启蒙的机会。她解释说,如果读者“过于沉迷于作品的物质和社会伦理细节,他实际上是站在故事的边缘而没有开始。”对这些读者来说,她画了一个圈,把他们漏掉了。"他们应该读一些类型的小说或网络小说,而不是我的作品."

畅销难点

青山希望通过故事来说服读者去表达哲学。也许她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她安排了许多由人物直接说出的理性句子“在这本书里,人们经常互相回答本质上,我是在自己问和回答这些问题。”在接受《收获》采访时,青山说这让许多读者觉得“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只用一种语调说话”

在青山看来,人物只是表达哲学的棋子。只要他们表达了他们想说的话,不管读者是把它当成一本小说还是一本哲学书都没关系。一些评论家说,青山的小说“通常包含一个自我解释的系统”傅小平、河野洋平等青年批评家指出,青山的作品有太多的主观评论和干预。这些创造性的倾向一直延续到夏季山谷。虽然在最后一部小说《春宴》的序言中,青山曾经反思过自己的写作方式,但她并没有打算妥协或改变。她希望读者能主动接受她的系统,放弃各种情感和先前的观点,进入她想表达的深层核心。也许青山忽略了

,既有“任性”的作者,也有“叛逆”的读者。读者不仅要服从作者,还要经常拆解作者。他们有自己的经历。正是因为她的个人写作,她注入了真实的自我,创造了一个生动真实的形象,一些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同情的安慰。对其他读者来说,作者过度的自我表现将成为一把锋利的矛,戳穿小说的虚构,消解作品提供的沉浸体验。当藏在皮影戏幕布后面的提线手走向前台时,文本变成了一个人左右的斗争,作品中作者和人物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叛逆”的读者,用他们的眼睛和对作者意图的怀疑,几乎无法对作品产生任何同情。

这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例如作者应该与自己的角色保持什么距离,他是否应该隐藏或表达自己的声音,一个成功的人物刻画是否应该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作者的意志,以及一部作品应该是单部分还是多部分的。在文学观念史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青山也选择了她的道路,进行了她的探索。她觉得因为她的写作已经抛弃了所有文学的坐标系统,她在“走自己的路”,因为她是一个“畅销书”,这些年来她被轻描淡写地贴上标签。

自我的改变

在青山的眼里,她在小说创作中所使用的自我,多年来在储备、观念和心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反映在小说中。在夏谷里,男人不再只是关系中的竞争对手,也不再是女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障碍。她们第一次成为女性的精神领袖。青山试图向读者揭示,两性可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结成志同道合的伙伴,发展更加克制、超越、和平的关系。许多读者觉得青山的写作更“稳定”从激烈而尖锐的体验写作到平静而深刻的思考,见证青山生命状态的变化,“我的写作基本符合我自己的人生道路”青山这样总结《中国新闻周刊》“我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性格坚强、意志坚定、充满感情的人,也很刻板、固执、带有极端,也比较叛逆,是那种想走自己的路的人在《不眠之夜》、《苏念金氏》和《岳桐杜鹤》等多篇散文中,她反复探究这一人物的由来,并试图纠正自己。

“在我27岁之前,我有大量的动物。”青山曾经写道在上学之前,青山被安置在农村的寄养家庭中,并在野蛮的环境中成长。她对童年的暴力游戏印象深刻。五六岁时,她去住在她对面楼上的一个男孩家玩耍,两人在玩耍时开始打架,试图制服对方。当我到家的时候,我汗流浃背,我的辫子散乱,我的脖子被指甲抓伤了。母亲问发生了什么事,她撒谎说她一直在跳橡皮筋。在我心里,我知道大人们知道他们想骂我。第二天,我独自去了男孩的家,没有告诉每个人。每次我去男孩的家,我都“带着黑暗的光线和潮湿的气味穿过大厨房,爬上高高的木楼梯,我的心脏怦怦直跳。”

,一个危险的游戏,吸引了她,因为她可以通过受伤“确认她的存在”。在她最早的小说集《永别了,薇薇安》中,有一篇名为《七年》的文章,讲述了一对恋人因伤害对方而相爱的故事。那时候,青山很孤独。从她祖母在乡下的家被带回家后,她再也没有和父母亲近过。父亲忙于刺绣厂的生意,母亲不耐烦,家庭气氛不和谐。在她的散文中,她不止一次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很少带她去电影院、游乐园和公园。当她到了青春期,她甚至可以在同一个房间里呆上几天,一句话也不说。她变得内向、独立和敏感,离家出走,早早坠入爱河,向外界寻求补偿,还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和秘密流行的地下文学。

在《苏念金氏》和《棉孔》中,她反思自己。她年轻时,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缺失感。她很快发展并很快结束了与他人的关系,但她缺乏信心,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写作是发泄情绪和组织思想的出口,但它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失望,更不用说给她一个答案了。文学和艺术曾经是她最重要的食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相信文学和艺术本质上是不可能的

她阅读了大量的宗教经典,禅宗,金刚乘,基督教,印度教,萨满,甚至印度文化,寻求整合古代人的智慧,并最终建立了“学习(验证哲学或教育),服务(写作是其中的一部分),和爱(试图扩大认知的边界)”三种方法,使自己自我疗愈,并面对人类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限制。写作的意义也转化为一种梳理和分享认知的方式。

遥远的国度

几乎所有的青山小说都是在旅途中发生的在青山的小说中,总会有另一个彼岸等待着我们,它象征着追求、超越和完美,无论是《墨谷》中的墨脱还是《芙蓉》中的墨脱。这些故事通常遵循类似的模式。城市边缘群体或中产阶级,在经历了爱情、死亡或世俗名利的无常和幻灭之后,开始了遥远的自我追寻之路。“这大概和我自己的气质有关。我喜欢动人的场景,改变日常生活,陌生人,未知的事物”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

外界批评这个故事程式化。她认为天下没有新鲜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爱、父母、家庭和个人发展。她习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自我观察开始。与时代相比,她更关心内心。她的生活很简单,她不善于交际,她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她一生中也不看报纸、杂志或电视。她将定期与外界隔绝,在封闭期内不会与外界接触。“这是专注于你的心脏,清理和整合各种意识的好时机“她刚到北京时,住在三里屯。现在她只是搬到了郊区。在业余时间,她做家务,种花,喝茶,做手工艺品和收集古代珠子,所有这些都让她感到轻松。

“作家需要的不是大量的信息,而是敏锐的洞察力。”“青山相信,虽然她不工作,但她可以阅读、旅行和聆听,并与世界保持联系。她和陌生人之间的问答和信件能深入人心。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写信的读者和作者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担忧,这构成了一种认知的封闭。“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东西”也可能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收到的信息都是在某个维度上反复增强的反馈,这是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这种对远方的好奇和自发的行动从孩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其他的孩子跟着老师去爬山。她看到路边的杜鹃花。她无法想象她为什么跟着一群人爬上石梯。一个人离开队伍在山谷中漫步。老师发现了她,严厉地训斥了她。16岁时,她幻想自己可以离开家。她去了哪里并不重要。她经常自己逃课,坐公交车去附近的一个城市呆一天,在风景区的湖边坐一下午。

对距离的渴望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满。她曾经觉得她的家乡是封闭的,她周围的人只关心世俗的生活,但她不属于那里。在她的沮丧中,她开始在网上写一些颓废风格的小故事,有着尖锐的情感但不乏真实,引起了读者的同情。

文本给了她离开银行的机会。尽管父母反对,她还是从家乡辞职,搬到了南京、上海和北京,在杂志和网站上做编辑。2001年,她27岁时搬到了北京。不久,她辞去了上一份工作,成了一名完全独立的作家。“又瘦又短的头发,充满活力,内心无助,”她用散文描述自己,经常整天写作,半夜12点下楼,去超市买三明治吃。

当一个大城市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变成现在这个地方时,它对青山的吸引力正在迅速消退。多年来,阴霾、交通堵塞、冷漠和疯狂的欲望在她的文章和小说中引起了争议,批评这种生活方式的合法性。

旅行成为另一种离开方式走进深山,观察住在边境地区的人们,物质条件很困难,她无法从外界获得任何信息,这使她看到了世界上人们存在方式的巨大差异。二十多岁时,她更喜欢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热带生活充满活力,嘈杂而热情的世界对长期孤独的都市人来说是一种安慰。现在她喜欢尼泊尔、印度和周围的喜马拉雅山“这些地方在头脑中有很强的磁场,可以净化和增强头脑的力量。”

古书是她心中的另一个“遥远”。青山觉得她需要一种高纯度的感觉,这是普通人或事物所不能提供的,但有“大量的古代哲学、宗教文明、圣贤和智者,他们留下了许多记录,留下了真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智慧变成了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是非常纯粹的生活经历。在当前时代不可用。”

在她的小说中,古都、遥远的土地和乡村都化身为与现实相反的乌托邦在那里,世俗和宗教生活并存,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安详、安心,不像大城市那样下沉她在《夏日山谷》中描述印度为“即使外表混乱无序,内心的平衡依然保持。”“印第安人”只需要一小块地方就能与外界和平相处看起来很安静“早在许多年前,西方旅行者就把遥远的东方理想化为解决他们自己文明中各种疾病的地方现在,青山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写完

《夏日山谷》后,她计划从云南或成都再次进入西藏。她强调她应该遵循地图的路线,乘坐当地的交通工具,一次走一站,尤其是住在沿途陌生的村庄或小城镇。三年前,她走过这条路,最终到达了拉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