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隐私如何保障_315特刊 | 疫情期间个人信息被频繁收集 隐私保护怎么做

疫情下的隐私如何保障

新发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大部分地区都开展了对有武汉市居住史者、密切接触者和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统计,对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收集信息后,一些地区没有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导致大量人员名单被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甚至到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精确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些表格中的许多人被陌生的手机和微信骚扰,这对他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特殊的流行时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

在防疫期间,许多罪犯利用这种情况窃取个人信息。为了有效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保护个人隐私,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个人在网上购买或收集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用品时,应妥善处理快递单等包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包含姓名、电话号码和地址等私人信息的文件应及时销毁。拆封快递包裹时,应注意同时撕掉快递单。

2,如果您收到来自未知来源的防疫信息或邮件,特别是含有“购买防护用品”、“献爱心”、“捐款”等字样的邮件,请不要轻易打开未知链接或扫描二维码。防止个人隐私数据通过网络钓鱼链接被窃取,并防止犯罪分子进行金融欺诈

3年,由于防疫和控制的需要,社区应特别注意收集居民信息。收集信息的核心目的是概述行踪。其他不相关的信息不应尽可能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应合理界定,以防止不适当的收集和利用,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4,企业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说明收集信息的目的和使用范围。当要求员工和访客进行登记时,应明确只有相关的个人信息将用于流行病调查。当有必要披露疫情时,应进行身份识别,并使用数据脱敏和其他技术手段来保护个人信息。

目前,中国有许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侵权责任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3月6日,最新版《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发布,并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严格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标准为了应对疫情期间个人信息的披露,当地政府也迅速发布了相关文件来规范相关要求。

如下:

1)1月30日,交通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依法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除因防疫需要向卫生等部门提供旅客信息外,不得向其他机构、组织或个人泄露相关信息,也不得擅自在互联网上传播。

2)2月9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和利用大数据支持联合防御和控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明确保护个人信息;第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疫情中的作用为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未经被征集人同意,但因联防联控工作需要而脱敏的除外。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应负责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并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保护措施,防止被盗和泄露。

3)2月11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控期间防止不法分子弄虚作假造成资金账户损失的风险提示》这一提醒要求我们在处理银行卡转账和汇款时更加警惕并安全使用银行卡。谨慎进行网上私人交易,确保账户资金的安全疫情期间,不法分子以“购买防护用品”、“献爱心”和“捐款”等名义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进行财务欺诈。个人应正确选择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自觉抵制非法集资,抵制高利贷诱惑,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护自身财产和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个人应该提高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企业应当依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主要金融机构在陆续恢复工作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以确保非法分子在特殊时期不会利用他们。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