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面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率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坚持国家战略、集中力量克服困难等诸多优势。制度优势得以彰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依靠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卓越领导和执行力。历史和现实表明,在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完善国家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要全面推进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率的转化,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制度。
首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民主和法制执政水平,是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与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党的领导制度,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二,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完善国家体制,不断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率转化。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国家体系和治理体系,是提高国家治理效率、有效防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加强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部逻辑和协调,挖掘将系统优势转化为治理效率的潜力。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决策、政策等制度建设,形成完整、有序、规范、成熟的体系,为各级各类主体提高治理效率奠定基础。二是加快完善执法运行机制、执法规则、执法程序、执法资源配置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等基本的、指导性的、规范性的执法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系统、完善、有效。在这种执行机制的约束下,各种良性的执行力量能够在执行过程中整合并顺利传递,从而将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转化为真正的治理有效性
二是建立权威高效的防控指挥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与安全防控体系”和“建立统一指挥、专业规范、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力量大、危害大、不确定性和防控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预防”又要“控制”“预防”需要早期发现、准确判断和广泛动员,“控制”应基于科学、准确和有效的遏制。< br>
首先,要把建立和完善预防体系放在首位具体要求包括:增强决策、实施、监督等主体的风险意识,明确预防目标,制定适合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实施战略规划,强化预防设施和技术手段;善于科学处理信息,把握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及时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信息的顺畅、全面、真实、及时;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护公众知情权和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加强日常应急管理和演练,提高政府、专门控制机构和公众之间自主行动和合作的有效性。其次,建立健全统一指挥、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要结合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研究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措施和效果,认真总结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加快完善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部门、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团体联合防控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突出强化地方和职能部门责任追究机制,优化地方党政职能部门和防疫机构领导干部和人力资源配置。善于根据疫情传播特点和跟踪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提高疫情处置效率,加快形成系统完整、反应迅速、权威高效、政策执行准确的应急指挥管理体系
第三,完善防控保障体系,及时救助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体制保障,还需要充足的物质、人员和技术保障。在完善和优化防控指挥系统等相关系统决策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强应急物资和应急技术支持,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公共卫生防疫保障体系。< br>
首先,建立正常的防疫物资储备制度要认真总结防疫经验,加快完成防疫物资短缺工作。根据以往经验和病毒活动规律,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前提下,掌握防疫所需医疗物资的种类、规模和时效性,按照需求节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中央和省级公共卫生防疫物资储备体系。第二,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防疫医疗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具体来说,可以由防疫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有防疫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起草防疫计划,报中央或地方政府批准。如有必要,可由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将拨款在专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和储备基础专业人才。在科研机构开展系统的疫情防控研究,培养高端研究人才,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科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正规的突发疫情防控专业队伍。同时,还可以设立国家专项资金,通过招标投标等方式组织科研项目,系统研究重大疫情的来源、区域分布、传播途径和规模速度,从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指导医学科研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疫苗、药物和医疗设备的研发,促进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探索更有效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在疫情研究和防控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建设高素质医学科研队伍,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完善严格防控体系监管体系实践证明,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防控主体快速反应、敢于承担责任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执行和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制度就会变得毫无用处。为解决制度不落实或执行不力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疫监督机制,对制度实施主体及其实施活动实施综合监督,对在防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隐瞒或漏报重要疫情信息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监管机制,确保防控疫情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落实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完善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制度执行监督,坚决杜绝选择、修改、降价现象”加快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和可查询可追溯的权力运行反馈机制。将党政机关及其主要领导的所有相关决策、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执行活动、专业防控机构及其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纳入监管范围。扩大监督主体范围,依法维护监督主体权力。“推进纪检监察、监督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和协调,完善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特别是要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防止监管权力的虚假或滥用,坚决履行主要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到底。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师范大学基层治理研究中心)< br>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