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共同体_陶文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国家治理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世纪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国际形势不可预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辩证处理思想与计划的关系,求同存异,和谐求变,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坚持思想和计划的统一。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概念和一个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作为“中国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场合不断提出。国际问题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三个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宪法》自1982年颁布和实施以来第一次在外交政策上得到全面改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多次写入联合国相关文件和决议,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旗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不懈的追求。这是对“丛林法则”、“零和游戏”、“文明冲突论”和“一国优先论”的超越正因为如此,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并产生了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中国计划”的思考该计划是一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是现实的。将想法转化为计划需要具体化,从什么应该变成什么应该,可能性变成现实。中国已经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和方式方面建立了“中国计划”的基本框架。在目标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持久和平是基石,普遍安全是保障,共同繁荣是核心,开放和宽容是特征,清洁和美丽是背景色在方式上,中国提出了“共同协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各国共同协商,深化交流,参与合作,共建,平等发展,共享。倡导“一带一路”是一种模式。对中国来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一个真正的计划和行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理念和中国计划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崇高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政党。它也是一个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一切都必须从现实出发。我们不能把应该成为现实的东西当成现实,我们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我们不能把未来当成现在。这条路通向简单,努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行动。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不断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和认可,这一倡议正在从概念转变为行动。坚持求同存异的统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相同”和“不同”两个字有一定的“相似性”,追求更大的“相似性”;没有小的“差别”,应该努力缩小它。这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求同存异”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日益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地球村,使各国能够初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你有我,我有你。人类社会在其发展中相互交流、吸收和接受,从而对重大的基本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坚信,只要各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规划,共同实践,坚持一点一滴的努力,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差异的存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点求同存异是目标,求同存异是现实。从逻辑上讲,正是因为现实中存在“差异”,才有必要寻找“相似之处”如何减少不同方面,扩大相同和相互关联的方面,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前的世界非常复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是不同的,甚至彼此相反。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和各种宗教。保持差异最重要的是宽容,这样,有许多差异的国家就可以在共同的机构中存在,从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世界的多样性为高与低、好与坏,只会彼此不相容当分歧无法保留时,为什么要寻求共同点?求同存异的统一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存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共同立场是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许多”中寻求“一个”,在“分歧”中寻求“共同点”,并寻求各方最大的共同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侧重于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以及所有国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但我们不会“输出”中国的模式,要求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的做法,或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注意从利益的深度出发。利益的基石是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全球化是建立人类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途径。在利益问题上,中国主张兼顾各方利益,不搞零和游戏。如果我们遵循同样的老逻辑,你输我赢,赢家通吃,如果我们采用同样的欺骗和以邻为壑的老方法,我们不仅会关闭别人的大门,还会阻碍我们自己的道路,从而伤害我们自己和别人。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求同存异、包容发展。中国古代的格言是:“万物相生而不相害,道平行而不相逆。”“应该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关于差异最困难的事情是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最重要的是坚持对话和谈判以及和平谈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你有真诚的愿望、良好的意愿和政治智慧,任何冲突都无法解决,任何坚冰都无法打破。”“坚持和谐与变革的统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行动我们不仅应该谈论该做什么,还应该谈论如何去做。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核心问题是,它是以“和谐”还是“变化”的方式构建,以及如何将“和谐”与“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就世界而言,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是难忘的。当今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是和平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倡导“和平是最重要的”。和平的基因贯穿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对和平、和谐与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国是当前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建设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颠覆当前的国际体系,也不是要开一个新的炉灶,而是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具体而言,中国将促进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构建大国关系全面稳定均衡发展的框架,按照“真诚、互利、宽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按照正确的“义、利、诚”理念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应该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各国合作共赢的“助推器”。“变革”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在建设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寻求共同点的过程必须伴随着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国际社会呼吁全球治理体系进行越来越多的变革。有必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没有深刻的变革和解决世界上所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矛盾,就没有真正的社会。我们需要通过我们共同讨论和建设的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包容、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使世界朝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方向发展。“和谐”与“变化”的统一在人类面临巨大变化和调整的时候,中国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坚持对话和协商,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我们不会回避变化,我们会积极应对并为此做好计划。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蹒跚性,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争端的长期性,充分估计中国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推进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平、不合理安排的改革,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有效反映国际格局变化,促进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制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没有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设定变革目标,坚持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而奋斗。我们要抓住变化的力量,分享变化的好处,长期有序渐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