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问世界上最轻的东西是什么?许多朋友可能会说最轻的是棉花、羽毛或蒲公英等
在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杂志《科学》第250期上列出了10种可以改变世界的新材料,其中一种新材料因为保持了许多世界纪录而在十种新材料中名列第一。< br>
这种材料仅比等量的空气重一点点,但它能耐受1400摄氏度的高温,这高于大多数金属的熔点。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被它独特的特性所吸引。它的名字叫气凝胶一定浓度的
聚合物溶液或溶胶在特定条件下粘度会逐渐增加,最终失去液体流动性。整个形态将成为一个具有均匀外观和一定形态的弹性半固体。这种弹性半固体叫做凝胶。< br>
果冻,就像我们年轻时喜欢吃的果冻一样,是一种普通的凝胶。这种凝胶是通过用水和其他液体填充凝胶内部形成的,用气体填充凝胶会变成另一种凝胶,这就是气凝胶。
气凝胶的特性
气凝胶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也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它的颜色是浅蓝色,所以也被称为“蓝色烟雾”和“固体空气”< br>
气凝胶几乎是透明的,在阳光下非常光亮。气凝胶的99.8%是空气,其密度仅为同样原料的石英玻璃的千分之一。一旦空气被去除,这些非常轻的气凝胶的密度甚至会低于空气的密度。< br>
气凝胶是一种内部有许多空隙的固体物质。它充满了空气。拿在手里看起来像凝固的烟。它很轻。这种材料看起来易碎,但实际上它非常坚固可靠。气凝胶可以承受超过其自身重量1000倍的压力< br>
气凝胶具有纳米级孔隙,这使得冷空气或热空气难以穿透它们。它是目前热导率最低的固体材料。因此,气凝胶也被用作设备的隔热材料。< br>
气凝胶的开发
虽然气凝胶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材料,但早在1931年,美国科学家就首次用二氧化硅制造气凝胶< br>
气凝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一些美国公司使用气凝胶作为牙膏和化妆品的添加剂。< br>
由于当时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制备气凝胶非常困难,因此气凝胶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相对停滞,以至于人们忘记了这种材料。
21世纪,随着气凝胶制备技术的成熟,气凝胶开始慢慢工业化,成为实验室的各种高科技产品。
气凝胶的制造工艺
气凝胶不仅具有独特的性能,而且是最美丽的材料之一。特定形状的气凝胶看起来像全息作品,非常漂亮。
成分让我们看看气凝胶是如何从各种化学液体变成这种神奇的固体材料的。制造气凝胶所需的四种原料是甲基硅酸盐、甲醇、氨水和水。(实验室制造的气凝胶不同于工业生产中的气凝胶)
将一定量的硅酸甲酯和甲醇倒入底部带有搅拌珠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移动到可产生旋转磁场的装置中,该装置可旋转搅拌珠以均匀搅拌烧杯中的两种材料,然后将混合物倒入装有水、氢氧化铵和甲醇的较大烧杯中。此时,将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将形成凝胶。
模内固化但是在凝胶形成之前模具仍然准备好。将混合液倒入矩形网格模具中形成凝胶。为了防止凝胶与地层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化合物需要在几分钟内快速凝固,但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变得牢固。
纯化杂质凝胶的毛孔太小,肉眼看不到。为了清除凝胶孔隙中的杂质,必须将凝胶反复浸入甲醛中,让甲醛渗透到凝胶的孔隙中,以清除杂质。甲醛浸泡几天后,凝胶将被纯化,然后这些凝胶将经过超临界干燥过程,这将使凝胶变成气凝胶。
注入二氧化碳将凝胶放入高压容器中,用螺钉密封容器,以抵抗比标准大气压高100倍的压力,将输送液态二氧化碳的软管连接到高压容器,二氧化碳将取代溶胶间隙中的甲醛,然后加热并加压溶胶,直到溶胶中的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状态,即半液态和半气态,这是气凝胶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超临界二氧化碳从凝胶中扩散出来,不会导致溶胶的固体框架坍塌。这个过程将凝胶转变成透明固体,空气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从而完成气凝胶的制造
气凝胶的应用
气凝胶被称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十大材料之一。这种神奇材料被认为能改变世界的原因是气凝胶就像一种神奇材料。除了其特殊的性能外,当它被添加到其他传统材料如金属和纺织品中时,传统材料将被全面强化,从而成为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使这些传统材料瞬间成为可以改变行业的新材料。< br>
气凝胶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许多领域的理想材料。气凝胶在压缩后仍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多孔结构使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气凝胶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和油污。一些科学家甚至用它来吸附水中的铅和汞。它是一种理想的吸附材料。
照片来源:pixabay气凝胶也可以成为隔热和消除噪音的理想材料。应用于航空潜艇时,不仅具有优异的隔热降噪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减轻自身重量、节省燃油、加速。
消防员的防火服由气凝胶制成,是一种隔热材料,能长时间隔绝高温,保护消防员的安全。此外,气凝胶还可用于宇航服、防寒服、体育用品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网球拍、工业和建筑中的隔热材料、交通工具等运输材料。
采用轻质高强的特殊材料,这一直是人类的追求。未来新的气凝胶将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气凝胶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它将在引领产业变革中发挥巨大作用,并成为未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br>
更多关于机械、制造和原理干货的文章,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制造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