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经济体制建设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再次强调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重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要方向,显著提升中国的经济质量优势。”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大力推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石。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的广义而言,实体经济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实体部门,而虚拟经济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非实体部门例如,在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房地产部门和金融部门属于实体经济,而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投资投机中形成的虚拟资本(资本化、证券化)及其交易系统构成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必要基础。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但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虚拟经济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方面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
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和支撑力量一个国家的现代经济体系包括工业体系、市场体系、城乡体系、区域体系、经济体系、经济运行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对外开放体系等诸多方面。实体经济贯穿于这些方面的每一个方面,构成了每一个系统运行的经济基础,支持着每一个系统的发展和变革,也影响着每一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实体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现代经济体系的所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
199党的第19次报告提出建立现代经济制度,这是适应实际发展要求的新提法,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新概括。从根本上说,建设现代经济制度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一致和相容的。它反映了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安排。这是为了促进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工业和市场体系、城乡和区域体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机制的现代化,经济运行和控制体系的现代化,对外开放和竞争体系的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有必要加快实体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动力。显然,没有实体经济的现代化,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将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因此,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关键是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基本表现是实际经济增长缓慢和增长率下降。主要原因如下:
外部经济环境自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8%以来,已经连续两年明显下降,短期内没有反弹的希望。全球经济下滑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普遍影响,进而制约全球经济复苏。尽管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重启货币宽松刺激政策,但它们并没有扭转实体经济下滑的趋势,也没有改变通胀率继续低于目标水平的局面,也没有改善大多数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
世界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国内需求疲软,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继续主导世界经济。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影响了经济生活的活动;第二,居民收入与财富的差距不断扩大,制约了社会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第三,大量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机遇和风险并存,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市场预期和企业界的投资信心。第四,新技术在各国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得突破,但仍缺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基础、整体和系统动力,对社会投资需求的主要引领作用尚未爆发。第五,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发达国家掀起了强烈的反全球化趋势,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机制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内在拉动作用提出了新的约束。第六,美国政府挑起的针对许多国家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模式带来了广泛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仍在继续和蔓延。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改善主要取决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需求增长的驱动力和活力。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极大地抑制和冲击了国际市场的活力。
国内经济新常态中的矛盾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总体来说,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国内工业产品市场基本饱和,商品出口市场的数量扩张已经结束,国内资源流向缺乏规模经济和可交易功能的服务业,总需求增长率持续下降,导致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快速增长期的结束。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或新阶段后,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而深层次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即供给结构和质量不适应需求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增加了总量矛盾和经济放缓的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及其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重视深层次矛盾的解决。
199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标志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开始。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已经被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所取代。只有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强生产力提高和结构优化的作用,才能真正消除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根据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围绕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引导和推动实体经济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关键是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线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退出序列,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产业发展前景不确定,供应市场竞争过度,业务发展困难,转型升级受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制度障碍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要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通过市场化和法制化改善经营环境,解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围绕“巩固、加强、升级、疏通”八字方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基础产业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进金融供给结构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加大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各项降本补虚工作,引导地方政府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帮助实体企业度过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增强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而且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促改革的政策效应,增强实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坚持稳定增长与优质发展的平衡我们要做好“六个稳定”工作,特别是稳定预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稳定增长,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刺激内需扩大和稳定增长,把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一是推进优质投资,推动制造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更新投资,推动高科技设备投资。二是促进优质产出,推动制造企业扩大高水平技术设备和优质原材料的生产,提高高端设备和优质材料的市场份额和国产化率。第三,促进高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发展,创造和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四是促进消费品升级,促进优质、高档、高端品牌、绿色环保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增长,适应和拉动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同时,要把促进高质量发展与消除产能过剩结合起来,促进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企业创造规模经济,加快固定资产更新,增加研发投入。
坚持处理制造业与房地产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抑制作用。首先,房地产市场吸引了太多的社会资本,导致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投资不足。第二,房地产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制造业,扭曲了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了制造企业的市场预期。第三,房地产市场极大地刺激了钢铁、水泥等中低端产品的需求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党中央坚持“住房无投机”的立场,是当前和今后防范金融风险的正确选择,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城市政策条件下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有效改变房地产主导产业、扭曲市场资源配置的格局,使资本流动有利于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