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受到疫情的侵袭,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央苏区时期防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形成了预防为主、群众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辅的新的防疫工作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防疫工作的人民背景和民族特色,对新中国的防疫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组织严密、统一领导”是1940年兴起的199边区防疫机构的核心。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防疫工作会议后,延安防疫委员会于5月26日成立协会是延安防疫运动的最高机构。其33名成员的组织已经覆盖了中央组织部、边境地区政府、延安市政府、留守兵团、党、政府、军队以及边境青年救援和反共党等相关群众组织。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1942年4月28日成立的陕甘宁边区防疫总委员会,已将其职能范围从原来的延安市扩大到整个边区边境地区防疫总委员会隶属于边境地区政府,统一管理整个边境地区的防疫工作。指导和协助边境地区主管部门和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实施防疫事务,并在实施防疫事务时,有权统一控制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包括人员、药品、设备等。1944年春,伤寒和回归热曾在延安地区流行,在市区附近造成240多人死亡。边境地区政府和边境地区防疫总委员会紧急决定成立一个流动治疗小组,指定治疗地区。所有机关、学校等。开展应急防疫动员,组织疫区隔离;与此同时,通过增加医院床位、拨款购买药品、开发特定药品以及对医务人员实施表彰和奖励,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是根据
政策预防疫情最积极的方式,没有比改善环境卫生更好的方式了。毛泽东指出:“减少人们死于疾病的基本政策是预防,即开展大众健康运动。”“从边境地区的流行病控制实践来看,在整个流行病控制过程中,开展广泛的群众健康和流行病预防运动一直是一条主线。1940年,延安防疫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就发起了“防疫运动突击周”机关、学校、部队等都完善了厨房、厕所的防疫设施,增加了污水坑和垃圾坑。实施个人食品分发系统,商店商贩积极接种疫苗。在防疫运动期间,还创建了4个示范村、49个示范村和1个行政示范村。此外,卫生防疫也是边境地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44年以来,延安市一直在开展“十一”运动,要求“每个区有一个卫生合作社,每个镇有一名医生,每个村有一名助产士,每个家庭有一口井和一个厕所”随着群众性卫生防疫活动的广泛开展,卫生防疫基础知识得到普及,使“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深入人心,有效减少了边境地区疫情的发生。坚持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1940年6月,边区成立了第一个中医药团体——陕甘宁边区民族医药研究会,后来又相继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民族医药奖励优待条例》等陕甘宁边区国家医学研究会把中西医结合防疫列为其重要工作内容:从边区提取中药材,试制多种新药;打破“家传秘方,不施于人”的封建传统,将秘方交给同行研究;中西医学研讨会经常举行,以交换意见和学习对方的长处。组织医疗队下乡调查疫情和疑难疾病,帮助群众诊断和治疗疑难疾病。这些都促进了中西医学交流,发挥了中医药在卫生防疫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工作的民族特色。
“宣传、教育和提高认识”是先导
是通过报刊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的重要途径早在1938年4月30日,《新中国报》就发表了“防疫”专栏,提出了八项具体的防疫措施,包括“定期保持室内外清洁,防止苍蝇传播病毒”此后,《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发表了许多关于疾病预防的社论、时评和其他科普文章,如“开展广泛的健康运动”、“重视防疫”、“夏季防疫”据不完全统计,自1941年11月24日《解放日报》开设“健康专栏”以来,先后发表了200多篇关于医学与健康的文章。对于边境地区的普通人来说,读报仍然有一些困难。卫生宣传部门将卫生防疫宣传教育与农村庙会、秧歌、戏剧等艺术表演相结合,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边境地区举办的医疗卫生展。健康展览展示封建迷信的危害,普及卫生防疫知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漫画相结合的方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精神鼓舞。例如,1944年7月举办的延安健康展展示了659件实物、260幅图片以及许多照片和漫画书。有些人不满意连续见到他们四五次。展览持续了8天,吸引了10,000多名参观者。建立一个模型来驱动全局。回顾边境地区的卫生防疫宣传教育,实践往往是自上而下,层层树立榜样。通过树立榜样,总结群众创造的卫生防疫先进经验,让群众看到别人重视卫生所带来的好处,然后传播给群众,引导群众自觉学习卫生模范家庭的榜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源头上防止疫情发生。
“面向群众,防治群众”是
防疫工作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我们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937年初,在参加“延安健康运动周”时明确指出,“健康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该做。"“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疫情的防治,陕甘宁边区走出了一条控制疫情的群众路线自发制定卫生防疫公约从政府机构到农村,全国各地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卫生防疫计划或卫生公约。例如,村在村民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由劳动英雄张等五人组成的文化卫生委员会,并制定了详细的卫生防疫计划,包括不在草案上游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每隔10天或半个月对该村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并立即将病牛和病羊分开。鉴于没有钱看病和买药的个人的困境,该村还设立了医疗援助基金和互助基金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程颢村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健康示范村。探索卫生合作互助新模式1944年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合作社的成立,着眼于卫生防疫工作中有限医疗力量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对方便医疗的渴望,以及依靠和服务群众的探索和创新。在边区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和支持下,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一人民支持的合作医疗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边区三大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自成立以来,卫生合作社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将红利按份额分配给内向型卫生合作社成员,使他们享有特殊诊断和治疗的权利。普及卫生防疫知识,为群众接种疫苗,预防注射,收集和研究民间处方,参与传染病治疗等。可以说,它真正实现了“钱来支付,工作来工作,药来给药,大家来工作,健康合作”。
“完善制度,完善法律”是为了确保
为促进防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各项制度,先后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边区防疫总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命令、指示和通知,初步建立了一套因地制宜、简单易行的防疫控制机制。包括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接种制度、预警制度、事件发生时的疫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等。例如,1942年5月13日通过的《传染病防治条例》规定,鼠疫、霍乱和天花是第一批传染病传染病确诊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电报和电话向边境地区防疫委员会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痢疾和回归热是第二类传染病,应每周报告。该条例进一步规定,在第一类传染病的情况下,在委员会确认诊断后,病人可立即被切断受影响地区的交通,并与病人隔离。病人应立即被送往医院。如果没有医院设备,如有必要,防疫协会可与地方当局协调建立隔离医院。例如,1948年2月7日,边区政府发出指示函,要有效地组织各地区的防疫和治疗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防疫和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隔离治疗等方面的规定。同时,边境地区还建立和完善了儿童防疫等方面的专项防疫体系,防疫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事实证明,有效的防疫机制和政策法令在防止传染病传播和蔓延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及时治疗和及时隔离,1946年1月延安市爆发的脑膜炎得到了迅速控制。除了一名患者死于重病,其余住院患者均已康复。真正实现了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和早期治疗。(来源:研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