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科研人员_湖北科研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入侵细胞路径

2年3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武汉金印滩医院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鉴定研究工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网上发表,标题为“肺炎暴发与可能源于蝙蝠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相关研究团队从核酸检测、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和受体利用等方面揭示了冠状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疫情控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论文于2020年1月20日提交,1月29日被《华尔街日报》接收,2月3日最终在网上发表这也是《自然》杂志第一次以正式论文的形式发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在与时间和疫情的竞争中,该研究在短时间内提供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更详细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并揭示了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研究小组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以感染表达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的细胞受体)的非敏感细胞,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利用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的受体侵入细胞。这些研究为后续的防疫和药物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表示,此前已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报告了该病毒的病原鉴定、分离和可能的自然宿主判断结果。武汉病毒研究所周鹏研究员、金印滩医院杨兴楼副研究员和王东先光研究员是本文的合著者,武汉病毒研究所石研究员是本文的通讯作者。

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和非典冠状病毒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小组认为一些抗非典冠状病毒的药物和临床前研究疫苗可能适用于该病毒从长远来看,应该准备广谱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以应对将来由这类病毒群引起的新的传染病。记者

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动物模型构建和疫苗研发工作。目前已筛选出多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经综合研究判断,筛选结果已上报国家和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科技研究组,用于指导医疗救治。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表示,长期以来,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三级和四级实验室依法合规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未发生实验室泄漏或人员感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