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咋预防_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知识汇总

鲁网2月8日讯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的病例越来越多,个人防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体外存活时间、怎样挑选口罩及消毒液、如何洗手、居家隔离期间怎样进行心理疏导等,均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病毒篇

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小知识

Q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2019-nCoV。

Q2: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一旦发病,预后较差。

Q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可能存在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目前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

Q4: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会。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判断,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

Q5: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咳嗽、打喷嚏或说话;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Q6: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后,可起到传播病原体的作用,此类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和某些人兽共患病均可经此途径传播。

Q7: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Q8:对密切接触者注意事项

所有跟确认及疑似感染病人可能有接触的人(包括医护人员)都应该有14天的隔离观察期。观察期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一旦出现不适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马上就医!

Q9:密切接触者监控建议

(1)如果接触者出现症状,要提前通知医院,将前往医院。

(2)前往医院的路上,病人应该佩戴医用口罩。

(3)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应该呼叫救护车或者使用私人车辆运送病人,如果可以,路上打开车窗。

(4)生病的密切接触者应时刻保持呼吸道卫生和进行双手清洁。在路上和医院站着或坐着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5)任何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都应该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消毒。

Q1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主表,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弟、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二、病毒在体外可以存活多久?

1、空气

病毒是通过飞沫和接触来传播,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出来,在空气中传播距离非常有限,大概一米到两米,从人体出来很快就沉降了,在空气中存在的时间很短,约几十分钟,具体存活时间和温度、湿度有一定关系。高温、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而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相对长一些。

2、物体表面

飞沫可以沉降在周围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并在其表面存活数小时。病毒的失活时间取决于它的种类、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它所处的表面类型,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则有可能存活数天,如在20℃、湿度40%至50%的环境,有可能存活达到5天。基于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打喷嚏不注意用手遮挡,病毒就会污染门把手或电梯按钮。如果下一个人不洗手,接触以后去揉眼睛、抠鼻子,病毒就可能通过接触传播。

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多长时间尚无权威报告,我们可以参考流感及SARS病毒的存活时间以助于预防。既往研究显示,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在光滑的不锈钢表面和塑料表面上可以活24-48小时,而在衣服纸张和纸巾上只能活不到8个小时。在24小时之内可以从不锈钢表面大量转移到手上,只能在15分钟内大量从纸巾上转移到手上。在手上只能活5分钟。(后来的试验证明这个结果并不是对所有的病毒都一样,所以洗手非常重要)。另一项研究显示,SARS病毒在玻璃、塑料、金属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

3、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吗?

目前,从一些患者的粪便当中发现了病毒的核酸,但还没有分离到病毒,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即便有病毒,是否通过粪口传播的途径感染,目前还没有确认。

口罩篇

(一)口罩的分类和选择

n95是按美国标准NOISH生产,FFP2是欧洲标准EN149,KN95是中国标准GB2626-2006。数字越大防护等级也越高,数字结尾带个V的,表示有阀门。凡是口罩上印着执行标准是这三种的都是合格口罩。

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更容易明白些:FFP3>FFP2=N95=KN95>KN90。

医用外科口罩,常见的标准是YY0469-2010,或YY0469-2011,它印在每只口罩的独立外包装上。

不同人群的口罩选择:

一、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1、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认病例、疑似病例)的病房、ICU和留观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护工、清洁工、尸体处理人员等;

2、疫区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生和护士;

3、对确认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防护建议:

1、医用防护口罩;

2、在感染患者的急救和从事气管镜检查 、气管插管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3、医用防护口罩短缺时,可选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颗粒物的滤棉,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配防颗粒物的防护效果更佳。

二、较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1、急诊科工作医护人员等;

2、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3、疫情相关的环境和生的样本检测人员。

防护建议:

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三、中等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1、普通门诊、病房工作医护人员等;

2、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

3、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

4、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

防护建议: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四、较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1、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

2、室内办公环境;

3、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

4、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

防护建议:

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先用性能相当产品)。

五、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1、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

2、户外活动者,包括空旷场所/场地的儿童、学生;

3、通风良好工作场所工作者。

防护建议:

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也可不佩戴口罩。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可视情选用。

口罩的佩戴原则:

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具体如下:

(1)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2)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3)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4)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5)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2)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二)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医用口罩主要通过和脸型密切贴合的最大程度来保证呼吸的空气通过口罩过滤,随意叠加口罩佩戴或者不正确的佩戴方式会大大降低口罩的密合性,影响过滤效果。我们来看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一次性口罩:

1、洗手:佩戴口罩之前需要洗手,以防止手弄脏口罩。

2、分清内外:口罩分内外面和上下端,颜色较浅的是内面,内有鼻夹金属条是上端。

3、佩戴:确保口罩浅色面朝内,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压紧和拉伸: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更好覆盖鼻子和嘴巴,检查口罩边缘是否与面部贴合。

医用防护口罩:

1、检查口罩有效期及外包装。

2、手持口罩扣于面部,凸面朝外,鼻夹侧朝上。

3、先套下系带,再套上系带。

4、双手指尖向内触压鼻夹,并逐渐向外移动,为鼻夹塑形。

5、调整鼻夹及系带,直至吹、吸气时均不漏气。

(三)口罩的更换频率

关于更换N95或者N90口罩问题,没有研究和相关规定证明一定要一次性佩戴。相反,有研究对N95医用防护口罩防护过滤及佩戴时间研究结论表明,N95口罩佩戴2天,过滤效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

根据 CDC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 的建议显示:当口罩被感染者血液、体液或者鼻腔分泌物污染时、口罩呼吸阻力增大、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应该丢弃口罩;如果口罩变湿或者被分泌物玷污,必须立即换掉。

同一口罩只能由一个人佩戴;重复使用次数不超过 5 次;正确使用、存放口罩,以防止口罩变形。

但是由于N95透气性不太好,所以专家建议不要佩戴持续时间不要超过4小时,容易对肺部造成损伤以及可能发生肺气肿等情况。

关于空气阀一定需要吗?

其实是否有空气阀口罩本身对于过滤效果差别不大,主要是佩戴的舒适性。

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呼吸疾病、心脏病或其他伴有呼吸困难症状的疾病的人,老人孕妇等人群,应该慎用N95口罩。如果一定要使用,则应该选择带有呼气阀的N95口罩,尤其是在时间上更是要严格注意不要超过4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有呼气阀的N95可以保护佩戴者,但是不保护周围人。

如果您是病毒携带者,请选择没有呼气阀的N95口罩,避免病毒传播他人!

(四)如何正确地摘下和保存口罩

摘口罩时,主要摘下耳挂,记住 4 个 「不要」:

1、不要触碰口罩的外表面;

2、不要触碰口罩的内表面;

3、不要触碰别人使用过的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不要直接放在包里、兜里等处,容易造成持续感染风险,可以由内向外反向折叠后,用自封袋包装。

(五)口罩保存方法

防护口罩摘取后最好放在干燥处,再放在干净的密封袋里保存;

未使用的口罩应存储于通风良好、避光、干燥的环境中,远离火源与污染物。

要记得看口罩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避免过期使用。

(六)如何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口罩

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应该分为以下两种 :

1、如果恰好在医院或相关医疗机构:请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专业处理机构会进行集中处理。

2、如果平时在家:对于存在咳嗽、发热、咳痰、打喷嚏等症状的民众,推荐将口罩先丢至垃圾桶,再使用5%的84消毒液按照1:99配比后,撒至口罩上进行处理。如无消毒液,也可以使用密封袋/ 保鲜袋,将口罩密封后丢入垃圾桶。对于普通民众,风险较低,使用过的口罩可直接丢入垃圾桶。

注意:处置废弃口罩时要记得做好呼吸道防护(戴口罩、开窗通风等),一定一定要认真洗手。

(七)口罩可以消毒重复使用吗?

不推荐!对于常见的防护口罩,很重要的就是本身的「过滤效率」和「面部贴合度」。清洗、消毒过程对材质的损害是不可预知的,比如口罩变形,头戴部件老化、变松,从而导致过滤效率下降,过滤层受损,或者无法达到气密性要求。如果用消毒剂消毒,甚至会存在消毒成分残留的问题,存在潜在风险。

虽然目前有小范围的研究指出干热(70 摄氏度)、紫外线等消毒方法对于口罩的过滤效率损伤较小,但都是基于实验室条件的测试,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一样的消毒条件。

且在「消毒」过程中,如果口罩沾染有病毒、细菌,由于不当的操作反而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并不建议大家自行消毒。

洗手篇

对于普通人来说,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病毒以飞沫的方式在人际传播。但是,仅仅通过戴口罩来阻断病毒以飞沫的形式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接触传播的阻断也尤为重要,而洗手和戴手套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咳嗽或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之前、之中和之后;用餐前;上厕所后;当手脏时;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的粪便后;

除了以上七种情况,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也要洗手:人流密集的场所,与陌生人肢体接触后;接触过公共物品,如电梯扶手、按钮、公交车扶手;户外运动、玩耍后;超市及商场购物后;接触钱币后;佩戴隐形眼镜前;吃药、往伤口上涂抹药物前;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处理婴儿粪便后。

二、用什么洗手?

1、肥皂(皂液):肥皂要保持清洁和干燥;当皂液出现浑浊时,应进行及时更换。

2、一次性包装洗手液:可以使用替换装,每次分装前要将容器清洁消毒;洗手后,不要在衣服上“蹭干”,应提前准备好干手纸、干毛巾或烘干机;如果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请留意产品说明中“开瓶后使用”的有效期,一般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不超过30天。

三、如何正确洗手?

1、湿洗手分解图:

新型肺炎咋预防

2、干洗手分解图:

新型肺炎咋预防

此外,外出时,要佩戴手套(冬天的厚手套或户外手套),尤其是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或到公共场所时;使用完毕后,要彻底清洗并烘干手套,如果手套没有完全烘干,则应立刻更换手套。待手套烘干后,再进行替换。

消毒篇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首先我们来谈谈化学消毒法。我们把使用医用酒精、消毒剂的消毒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对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消毒法都可以杀死它。在选择消毒剂时,要选对成分,注意浓度。

(1)化学消毒法:

一、有效:医用酒精

75% 浓度的效果最佳,否则无法有效杀灭病毒。

操作方法:直接使用。手机、遥控器、电脑键盘和各种电器开关、按钮都可以用它来消毒。

注意事项:

酒精闪点12.78℃,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75%乙醇消毒液闪点大约在22℃。酒精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3.3%-19%,当空气中酒精浓度达到3.3%以上,遇到火源会发生闪爆;当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源就会闪燃。

1.家中不宜大量囤放酒精。居民在家中用酒精消毒时,尽量购买小瓶装酒精,单瓶包装不宜超过500毫升,以够用为宜,不能大量囤放,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2.使用时不靠近火源热源。使用前彻底清除使用地周边的易燃及可燃物,避开电源插座和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前,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酒精挥发导致爆燃。

3.避光存放防止倾倒破损。酒精容器应首选玻璃或专用的塑料包装储存,并必须有可靠的密封,避光存放在阴凉处,每次使用后立即密封,避免挥发。禁止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食用化学品一起储存。

4.室内禁止喷洒注意通风。在室内使用酒精时,应采取擦拭方法进行消毒,保证良好通风,空气中浓度不超过3%以防止发生火灾。室外采取喷洒式消毒必须禁止明火,防止局部喷洒浓度过大,遇明火发生燃烧风险。

5.远离静电注意人身安全。不要往身上喷洒酒精,如果喷洒浓度达到3%,衣服静电也能引起爆炸。使用酒精消毒时千万不能抽烟。75%酒精主要用于外用消毒,严禁食用,严禁用作擦浴酒精。

6.避免儿童触碰玩耍。酒精应放在幼儿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等事故。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家长要给孩子讲解酒精的特性,教育孩子不要玩弄酒精,更不能用火点燃。

7.安全应急处置。酒精意外引燃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小面积着火也可用湿毛巾、湿衣物覆盖灭火,不可直接用水灭火,必要时立即报火警进行处置。如在室外燃烧,可以使用沙土覆盖灭火。

二、有效:含氯消毒剂

在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都属于含氯消毒剂。直接稀释后装在塑料容器里就可以在进行消毒杀菌。

但注意,不是名字里含有“氯”字,就是含氯消毒消毒剂。“氯二甲酚”、“对氯间二甲苯酚”虽然名字里都有氯,但其实属于酚类消毒液。

操作方法:

1、佩戴口罩、橡胶手套和防水围裙,同时建议佩戴护目镜防止溶液溅入眼内造成伤害;

2、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配置和使用漂白剂溶液;

3、应有冷水配置漂白剂,热水会影响杀菌效果。

注意事项:

1.个人防护。含氯消毒剂过量使用或长期接触可能会致人体灼伤,调配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过氧乙酸消毒液使用前必须根据使用说明进行稀释,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摇晃,防止溅入眼睛、皮肤和衣物上。

2.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严禁与其他消毒或清洁产品混合使用,严禁与酸性物质接触。如84消毒液与洁厕剂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刺激人体咽喉、呼吸道和肺部而引发中毒。过氧乙酸消毒剂在室内喷洒消毒时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危害人体。室内熏蒸消毒时,人员应撤离现场,熏蒸结束室内通风15分钟后人员方可进入。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用于对金属物品的消毒。

3.安全储存。这两类消毒剂都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处以及幼儿触摸不到的地方,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

4.应急处置。皮肤沾染这两类消毒剂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溅到眼部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至医院救治

三、有效: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适用范围比较广,其中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这三类是代表物质,一定要在稀释后使用。

使用方法:

二氧化氯:适用于一般物体、以及环境表面的消毒、餐饮具、医疗防疫等。

过氧化氢:物体表面消毒:用原液 (按厂家说明) 喷洒,擦拭或浸泡物体表面,作用20分钟。

过氧乙酸:一般不推荐家庭使用。

注意事项: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杀毒效果好,是一类安全、绿色环保型消毒剂。不过大多数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不稳定,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黏膜等会有损伤。如果使用,最好选择商业配置的消毒剂。

四、没用:酚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这两类比较常见的是氯二甲酚(PCMX)、苯扎氯铵(BZK)。

根据 UTD资料显示:已表明医院以及家庭中常用的一些抗菌/消毒溶液对冠状病毒无效,包括氯二甲酚、苯扎氯铵以及西曲溴铵/氯己定等。注意,虽然名字里有“氯”,但它们真的不是“含氯消毒剂”啊。

(二)物理消毒法

一、加热,有效

对于耐热物品,比如餐具、玩具、奶瓶等小物件,煮沸超过30分钟或蒸汽蒸5分钟就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二、紫外线消毒,有效但不推荐

太阳光:天然的紫外线是太阳光,但由于太阳的照射温度不能达到56℃,且日照紫外线的强度达不到紫外线灯的强度,所以晒太阳不能杀灭病毒。但晒晒被子、晒晒衣服还是推荐的,因为紫外线会让病毒存活时间更短、更脆弱。

紫外线灯:强度足够的紫外线强度是可以杀灭病毒的,但操作时请注意安全,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开放紫外线灯时,人与宠物需回避,以免眼睛和皮肤受伤;

注意事项:

在紫外线消毒会存在死角,购买产品时可以选择多灯管的产品,以减少死角。紫外线照射时,也可能产生臭氧,因此事后需要适当通风,散去臭氧。

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家里如何做好消毒防护?

1、目前尚无病毒可以随空气远距离传播的确切证据,因此如果家里和小区没有确诊的人,不用在家居消毒上特别费心,只要做到人员进出时做好病毒防控,即可有效防控此次疫情。

2、如果拿外卖收快递,可能发生接触传播,可以简单对快递和外卖的包装做一下消毒,喷点酒精就好。

3、如果家里有居家隔离的人或曾接触过疑似患者,就需要严格消毒。

消毒前需要做好基础的清洁工作,然后准备好:

消毒工具:拖把、脸盆、干净抹布、喷雾瓶、胶手套、口罩;

消毒产品:医用酒精、二氧化氯泡腾片或84消毒液、酒精棉片。

(所有消毒用品都需要远离小朋友)

具体可以采取这些措施:

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以及其他卧室家具;

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用洗衣机常规洗涤衣物,最好能将水温设定为60~80℃,然后晾干或高温烘干;

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再去清洁和触碰被密切接触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和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的清洁和消毒;

可以对床头柜、门把手、浴室、洗手间、洗手池、桌子等地方进行消毒。

返程/工作篇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不少行业已于2月3日(星期一)起正常上班。那么在返程路上,到回到家中,再到单位上班,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有什么妥当的防护措施吗?

一、返程路上

1、全程佩戴口罩:不管是坐飞机、火车还是自驾车,以及到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随时洗手很重要: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有条件的旅行人员可选择佩戴手套。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其他重复使用手套需注意清洗消毒,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即可。

除了上面几点,还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选择靠窗的座位,这样与人接触少;

使用自己携带的颈枕或小毯子,避免交叉感染;

打喷嚏要捂住口鼻;

避免双手直接接触口,鼻,眼;

避免使用公共饮水机。

3、打喷嚏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携带消毒用品:乘坐火车、公交、地铁时,可以用携带的消毒用品(比如消毒液、消毒湿巾),对扶手、座椅等身体能够接触到的地方进行清洁消毒处理。飞机上不能随身携带酒精、消毒液,建议使用消毒湿巾擦拭。

5、尽量远离他人1米: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人员,时刻佩戴口罩和随时保持手卫生。在路上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6、注意饮食安全:如果不是特别饿尽量不要摘下口罩吃东西,如果一定要吃,请务必先清洗双手,避免手直接接触食物。

7、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旅途中应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发现身边出现可疑症状人员,及时报告乘务人员。

8、建议携带一支笔:大家在返途中记得带根笔,因为现在需要填写旅客信息登记表,工作人员手中的笔有限,来回传用有风险,用自己的笔既快又安全。

9、妥善保留车票信息:妥善保存飞机票、火车票等票据,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二、回到家里

除了担心路上,大家还担心返程后该怎么办,是否都要先隔离一下呢?

针对这一公众关心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表示,如果你从来没有去过疫区,没接触过感染的人,身体健康,体温正常,回程后也是健康的,那没必要隔离。

不过,对于不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国家卫健委建议:从离开疫情流行地区时间开始,连续14天要进行自我健康状况的检测,每天做2次。

下面是一些建议:

1、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2、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3、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经常通风。

4、随时保持手卫生。

5、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6、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勤运动。

7、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8、准备常用物资。家庭备置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用的消毒用品等物资。

9、外卖、快递尽量采用无接触配送。若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面收取,也应在取物品时戴上口罩,取完东西后记得洗手。取到的物品应暂放在空气较为流通的走廊、通道处,静置一段时间后(半小时以上),再拿进屋里。

10、减少遛狗等外出行为,和宠物玩耍后及时用肥皂洗手。据世界卫生组织回应: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狗猫等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与宠物接触后,用肥皂和水洗手可以显著减少其他常见细菌在宠物和人类之间的传播,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三、到单位上班:

1、尽量申请在家办公。根据单位安排和现实情况,可以创新办公方式,申请在家办公、网上办公。尽量使用视频会议,少开会、少集中。

2、少坐公交地铁。建议步行、骑车、打车上班,如果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3、减少乘坐电梯。进入办公楼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并到卫生间洗手。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工作,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降低乘坐电梯频率,低楼层乘客可以走楼梯步行。

4、坐电梯要戴口罩。乘坐电梯应戴上口罩,哪怕电梯里只有你一个人。不要在乘坐电梯过程中取下口罩。在电梯里按键时,最好带手套或隔着纸巾、指套去触摸按键。等候电梯时站在厅门两侧,不要离厅门过近,不要面对面接触从电梯轿厢中走出的乘客。乘客走出轿厢后,按住电梯厅外按钮不让电梯关门,等待片刻再进入电梯。尽量避免与多名陌生人同乘电梯,时间充裕的乘客可耐心等待下一班电梯。乘坐电梯后,及时洗手、消毒。

5、建议错峰就餐、独自用餐。去餐厅的途中和取餐时,全程佩戴口罩;直到吃饭前的那一刻,才摘下口罩。不要边说话边吃饭,专心致志吃饭。错峰就餐,避免扎堆就餐。独自就餐,速战速决。有条件的单位可提供盒饭,避免人群聚集。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餐厅每日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建议营养配餐,清淡适口。

6、在办公室也佩戴口罩。在和同事进行工作交流时,保持一定距离并佩戴口罩。用酒精喷雾对办公区域进行消毒,例如门把手、电脑键盘、办公桌、椅子等。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酌情佩戴手套。减少集中开会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1次。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议开水浸泡消毒。

心理篇

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升级,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新闻、群消息、朋友圈、公众号,以求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除了刷手机什么事情都干不好,甚至变得神经兮兮、情绪化、食欲下降、夜不能寝,甚至出现胸闷、心慌……那么你可能已经被传染了肺炎焦虑!

疫情恐慌下,可能出现这几种焦虑障碍:

1、疑病(hypochondria)

在铺天盖地的疫情阴影的笼罩下,部分人会更容易接受到负面消息的消极暗示,过分关注身体上的微妙变化,比如普通的咳嗽、流涕、头痛头晕、困倦等,并将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越是对比症状就越觉得像是肺炎,精神越是紧张,躯体的不适感就越是被放大、加剧,对自我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我要发烧了”“我肯定被感染了”。于是陷入到“疑病-焦虑-躯体不适-焦虑加剧”的死循环中。

在这种心态下,大批人因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就涌入医院强烈要求检查,动辄要做胸部CT、试剂盒筛查新型肺炎。很多人检查后、甚至隔离后复查都是阴性的,自己倒是放心了,却挤垮了原本就紧张的门急诊医疗资源,无辜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负担,延缓了真正患者的救治时机,还有可能在扎堆挤医院的过程中被感染真正的肺炎。

2、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一些本来就高焦虑程度的人在压力之下,会出现程度更加剧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即惊恐发作。常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闷、心跳加速、胸痛、大汗淋漓、手足发麻、头晕、窒息感,大多数病人会描述这是一种濒临死亡感,非常可怕。

惊恐发作在平常的综合医院也不少见,在本次疫情影响下,一些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的家属,甚至是健康人在极度焦虑状态下不乏出现上述表现,加重人们对本次疫情的恐慌。

惊恐发作经常会被误以为心脏问题,实际上惊恐发作不会带来生命危险,也不会引发心脏疾病。一般发作时间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即可以自行缓解。脱离压力环境、转移注意力都能快速帮助症状消失。

3、强迫症

疫情之下,所有的媒体都在宣传洗手、消毒与戴口罩的重要性,市面上早已“一罩难求”。在这种氛围下,有强迫性人格或本来就高焦虑的部分人群,可能因此患上强迫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包括强迫性观念,如过度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复回忆自己有没有接触到某些可疑人或物品、纠结自己洗手的干净程度等。

在强迫性观念的影响下,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如反复测体温、过度清洁双手及家中物品、过度防护等。有的人洗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觉得不够干净,甚至变得不敢出门,逃避接触一切物品。临床上常能见到强迫症患者的双手被洗到脱皮、出血。

4、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家人、爱人等亲密关系的分离,而出现情绪波动或躯体不适的焦虑表现。例如因家人需要外出离开而情绪失控,担心后者被传染疾病、被隔离等,过分紧张反复叮嘱家人戴口罩、做好消毒等。

面对焦虑,你可能需要的“心理处方”:

1、避免大脑“过载”

每天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中,客观、真实的信息已足够让我们心情跌宕起伏。这时候,一些情绪化、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公众的愤怒、恐慌。

谣言之所以比真理传播得更加快,是因为抓住了人们在“信息不对等”情况下的焦虑心态。特殊公共事件下,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轰炸,受限于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想要每个人都时刻保持一样的理智、冷静是很不可能的。

这时候,你需要适当控制自己对信息的摄取,放下手机、关上电视机,让自己信息及情绪“过载”的大脑清空一下储存。

2、渐进放松训练

当我们发现焦虑到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产生各种身体的不适时,不妨试一下渐进放松训练。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的感觉,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一张一弛做两遍,然后对那些感到未彻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训练。

具体操作是: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场所,调整呼吸让自己大致平静,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上,按照指导语进行顺序放松:右手、右前臂、右上臂→左手、左前臂、左上臂→前额、眼→颈、咽喉→双臂向前、双臂向后、耸肩、肩背部→胸、腹、臀部→右大腿、右小腿(脚尖向上,脚尖向下)、右脚(内收外展)到左大腿、左小腿(脚尖向上,脚尖向下)、左脚(内收外展)。

温馨提示:配合轻音乐和声音好听的指导语效果更好。

3、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这个假期里,多少人一天到晚穿着睡衣、蓬着头,已经在吃了睡、睡醒刷手机、刷累吃的生活中迷失了昼夜感。这样没有规律的作息不仅会让我们长膘,还会让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也不利于健康和工作学习。眼看就要返回工作岗位,对于平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恢复正常作息势在必行。

尽管不能出门,但不妨做一些小调整,帮助我们恢复规律作息。这里有个小建议:按照平常工作的时间点正常起床洗漱,换上外穿的衣服,在固定的时间点就餐,在卧室以外的地方看书、与家人聊天或其他事情,在固定时间娱乐、运动。这样的仪式感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找到作息感。

4、陪伴家人,记录美好

凡事都有得失,这个被迫隔离在家中的最糟糕的春节,何尝不是陪伴家人的最好时光?假设一年中只有春节7天能回家和父母见面,去掉聚会应酬的时间,还有3天,那么我们在20年中陪伴父母的时间,大约就只有2个月。

不妨珍惜现在,关注自身、家人,陪家人一起做些开心的事情。记录每天发生的,最让你平静或快乐的事情,标记在手机上、电脑上、床头等,显然的能随时看到的位置,感到沮丧或烦躁时就看看这些被记录的美好,心情就会变得平静。

5、寻求专业心理指导

如果焦虑过于严重无法通过方法放松和自我调整,你还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救援。12320热线、全国心理救援热线均7*24小时在线。国家卫健委已发表了《新型肺炎紧急心理干预指导原则》,目前全国仍在集结力量组建心理救援医疗队、心理援助热线队伍,为有需要的人保驾护航。

寒冬之后,必有暖春,希望在,心就安。心理援助的漫长战役才刚刚打响,无论病毒还是焦虑,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有信心打好这一仗。(通讯员 纪哲)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