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内容_超7万例病例分析!疾控中心发表迄今最大规模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研究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已从《中国流行病学杂志》


转移过来。在今天的《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应急机制流行病学组最近发布了一项新的冠状肺炎研究,描述和分析了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大陆报告的7万多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在今天的文章中,姚明·康德的内容团队将与读者分享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1年第256期

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简介


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大陆已报告72,314例病例。其中,确诊44672例(61.8%),疑似16186例(22.4%),临床诊断10567例(14.6%),无症状感染889例(1.2%)


确诊病例中,以30~79岁年龄组为主(86.6%),湖北省占74.7%,轻/中度占80.9%85.8%有武汉接触史


根据基础疾病的组合,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传染病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2.8%、5.3%、4.2%和2.4%< br>


2。死亡人数和粗病死率为


。在44672例确诊病例中,1023例死亡,粗死亡率为2.3%


最高粗死亡率在≥80岁年龄组为14.8%男性粗死亡率为2.8%,女性为1.7%。


湖北省的粗死亡率(2.9%)是其他省份(0.4%)的7.3倍


未报告并发症患者的粗死亡率约为0.9%,而并发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更高,心血管疾病为10.5%,糖尿病为7.3%,慢性呼吸道疾病为6.3%,高血压为6.0%,癌症为5.6%


重症占13.8%,重症占4.7%危重病例的粗死亡率为49%< br>


3。


患者的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集中在30-79岁。这一年龄组在确诊病例总数中的比例在武汉市为89.8%,在湖北省为88.6%,在全国为86.6%武汉市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为44.1%,湖北省为35.1%,全国为31.2%


确诊病例的男女比例在武汉为0.99:1,在湖北为1.04:1,在全国为1.06:1


4。空间和时间分布


通过对报告病例发病日期的回顾性分析,恢复了不同时期新诊断冠状动脉性肺炎病例的国家地理分布的变化截至2月11日,全国31个省共报告了44,672例确诊病例(湖北省为74.7%)其中,


0.2%的病例发生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病例均发生在湖北省。


1.7%的病例发生在1月10日前,分布在20个省的113个县,湖北占88.5%。


13.8%的病例发生在1月20日前,分布在30个省的627个县和区,湖北占77.6%。


73.1%的病例发生在1月31日前,分布在31个省的1310个县,其中湖北占74.7%


是1月24日至28日所有患者发病时间的第一个流行高峰。2月1日,首日出现异常高值,然后逐渐降低


根据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和报告日期,病例数在1月初开始快速上升,1月24日至28日达到第一个流行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但2月1日,在发病第一天出现异常高值,然后逐渐下降。1月10日之后,报告病例数迅速上升,2月5日达到流行高峰,然后缓慢下降。


5。1月24日至27日,湖北省外病例和湖北省外医务人员病例


例大多数病例(68.6%)在发病前14天内曾居住或到过武汉,或与武汉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医务人员中

例的高峰可能出现在1月28日在为新诊断肺炎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716例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粗死亡率为0.3%非职业接触可能会导致感染。


1688例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都有关于疾病严重程度的信息。这些确诊的医务人员集中在武汉(64%)和湖北其他地区(23.3%)医务人员确诊的重症病例比例在武汉为17.7%,在湖北为10.4%,在湖北以外为7.0%。总体而言,大多数病例为轻度病例(85.4%)


结论和讨论


1。尽管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总体粗死亡率较低大多数死亡是60岁及以上的病人,他们患有基本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2.2019年新发皇冠肺炎流行曲线分析显示,总体流行模式为暴发型,2019年12月病例可能为小规模暴露传播模式。2020年1月很可能是一种扩散和传播的模式。文章指出,此次暴发的时间趋势与之前的调查结论一致,即武汉华南海产品市场可能存在野生动物贸易,这使得新型冠状病毒从一种人类尚不知晓的野生动物传播,然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3。该报提到,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过超级传播者事件。然而,到目前为止,医务人员感染和保护失败的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调查。


4。总体疫情曲线呈下降趋势,表明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接触、通过多种渠道和高频率传播关键预防信息(如洗手、戴口罩和寻求医疗咨询)以及动员多部门快速反应有助于遏制疫情。随着人们重返工作岗位,他们仍然需要积极应对疫情可能出现的反弹。


5。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仍有待回答,包括确定动物宿主、确定感染期、确定传播途径、开发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包括开发简单的检测试剂、药物和疫苗。



主题地图来源:姚明·康德内容团队产生


参考资料: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应急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健康研究的进展,而不是推荐治疗方案关于治疗计划的指导,请去正规医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