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校园疫情防控_教育部积极组织高校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教育部校园疫情防控

流行病是秩序,预防和控制是责任。面对疫情,教育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会议的要求,组织高校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人才的科技优势和高校的综合跨学科优势,勇于大胆行动,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为广大师生提供科技支持

抓好顶层设计,引导高校加快防疫科研工作

2年1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科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立即行动,主动出击,加快科研工作一方面,它旨在解决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问题,重点发展快速检测方法、疾病流行趋势预测、疫苗、抗体和临床药物的筛选研发等,以尽快产生切实有效的科研成果。一方面,对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传播动力和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为冠状病毒的长期防治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199所高校积极响应,全力投入科研,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快速检测应用于防控前线。上海交通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试剂盒已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法律机构认可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试剂盒之一。Xi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发的检测产品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并已投入临床一线试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迅速开始。厦门大学的夏宁韶团队目前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株,以获得一种能够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候选新型冠状病毒重组病毒载体疫苗。预计将在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宣布临床试验。药物筛选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许多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药物已经被发现。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发现阿比朵尔和达卢那韦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并已用于浙江省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患者。防护消毒产品相继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已在武汉等一线防疫地区得到临床应用。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消毒的彻底性,降低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

以重大研究为重点,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国家研究项目是防疫和控制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作为新皇冠肺炎疫情国家联合防控机制科研团队的成员单位,教育部组织高等院校积极承担国家任务。16所高校参与了11项国家级防疫科技研究项目,其中厦门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均率先承担了研究任务。

同时,教育部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大学。结合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以及防疫和控制的科技需求,提出若干项目建议并主动安排。免疫学和代谢高级科学中心、合成生物学高级科学中心和创新药物综合研究平台等主要平台也提出了建议并开始相关研究。

整合各种资源,多渠道支持高校开展科研

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推动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利用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经费和“双一流”建设资金等资源,开辟企业合作渠道,积极设立新型冠状病毒科研防控应急项目,资助重点技术研究和临床研究项目

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工程专业优势,突出医护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结合,着力解决病毒快速检测和防护、药物筛选和研发等关键问题。一些主题有望在1-2个月内产生实际效果。四川大学组织医学、工业、科学、文化等学科相关力量,开展了48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应急科研项目,其中10项由省级财政资金支持,38项由自筹资金支持,投资3000万元。浙江大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投资1亿元在上海梦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立浙江大学病毒性传染病防治专项基金。该基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紧急项目,并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600多份项目申请。

“高校科研工作者应坚持科学研究的第一心,关心祖国,为人民服务,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在组织高等院校积极开展防疫和控制科学研究的同时,教育部要求科学研究要以防止疫情蔓延和有效治疗疾病为第一目标,并将研究成果尽快用于控制疫情和战胜疾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2020年2月19日,01版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记者柴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