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牺牲的_终刚强兮士争先——追记牺牲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辽宁省朝阳市卫生监督局干部崔志刚(上)

他是一个在危险面前履行职责的共产主义者。17年前,他站在非典防控的最前沿。多年来,他从未忘记一个共产主义者最初的心和使命,一直在捍卫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奔跑。今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再次勇敢地面对疫情,冒着大雪冲到了防疫和控制的前沿。2月4日,他的车在去乡下的路上翻车了。由于伤势严重,抢救无效,他的生命被永远固定在49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真诚既勇敢又坚强,最后坚强的xi不是凌病毒猖獗,生死、刚强。他是崔志刚,朝阳市卫生局学校卫生监督科副科长

“奔赴防疫前线是我的职责”

1月23日,朝阳市发生首例新型冠状病毒

流行病是一个秩序。朝阳市即将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应对。部署全市各系统业务骨干,组建7个深入乡镇的监管小组,指导各地做好重点人员的调查隔离工作,监督各地防疫工作。崔志刚是成员之一。

“他只告诉我要加班,不要去防疫前线。他害怕我们担心”回想起崔志刚离开家时,他的母亲泪流满面

和病毒“共舞”,注定要进行一场生死搏斗多年来一直在防疫前线战斗的崔志刚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事实,但当他被告知预防和控制任务时,他毫不犹豫。

年1月25日,新年的第一天,崔志刚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加入了抗击艾滋病的前线。

崔志刚工作组负责潮阳县28个乡镇的防疫和控制工作。一些村镇位于道路崎岖的偏远地区。崔志刚和他的同事克服各种困难,进入村庄和家庭,并指导各地做好筛选和隔离关键人员的工作。

“志刚死前努力工作,并耐心地指导他到处走。他一再敦促基层工作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在他们了解和理解之前,他们不会离开。”“说到崔志刚,监督小组的同事都这么说当

第一次成立工作组时,一位朋友曾问崔志刚,“志刚,你每天都在防疫和控制的第一线工作。你不怕吗?”“说你不怕是谎言,但作为一名党员和卫生系统的老兵,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是我的职责。”崔志刚回答道

年2月3日,朝阳大地下起了一场白色的雪,残留的积雪像镜子一样覆盖着路面。这样的天气和路况不适合旅行,但抗击疫情的战斗不能拖延,检查小组照常出发。"下雪的天空和湿滑的道路,每个人在路上都要小心!"来自崔志刚工作组的信息然而,严峻的防控任务让工作组的每个成员都很担心。不走遍每个乡镇,防疫和控制就没有死角。截至2月3日晚,崔志刚工作组已连续奋战10昼夜,走访了22个乡镇的38个村庄,但与“全覆盖、无死角”的要求仍有差距

年2月4日,崔志刚和他的同事驱车来到朝阳县瓦房子镇的防控前线。由于雪很滑,货车在行驶时突然转向侧面。崔志刚因伤势严重,救援不力,在防疫前线牺牲。当坏消息传来时,同事、亲戚和朋友都感到非常难过。

”志刚谦虚、踏实、肯干,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不顾个人安危,他冒着大雪赶往防疫前线,更多地考虑人民的健康和安全。”说起踏实肯干的老崔,科长刘海波悲痛难抑

”志刚对卫生监督充满热情。他勤奋、敬业,并在工作中力求完美。他总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务员。”朝阳市卫生局局长左合肥说这不是崔志刚第一次玩病毒游戏。

崔志刚出生于1971年4月。1995年5月,他从部队转业到朝阳职业病防治所工作。2003年2月,他在朝阳卫生局工作。他曾在朝阳卫生局放射卫生科担任办事员,在学校卫生监督科担任副科长。

2003年3月,非典爆发。在对抗病毒的战斗中,崔志刚第一个冲锋在前。

“我出生在军队,我赶在疫情之前!崔志刚申请的声音仍然在他的耳朵里。”在采访中,同事魏东回忆道

当时朝阳火车站人员流动性大,是调查的重点区域,危险性最大。崔志刚是第一批参与疫情防控、检查和监督的成员之一。他每天都要仔细筛查和测量过往旅客的体温,询问旅客的来源和去向,并指导车站做好人员调查和环境消毒处理工作。

"年轻人,这是一个非凡的时刻。你不怕前面有危险吗?”一天,当崔志刚在火车站给乘客量体温时,一位老人问道“我是一名士兵,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攻击任何人!”崔志刚坚定地回答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同事魏东说

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崔志刚不顾个人安危,努力学习,多方咨询,严格执行各项措施,成长为企业骨干,在同事中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并于2005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和当小说《冠状病毒流行》来袭时,崔志刚再次站起来,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向英雄致敬好痛,真遗憾!你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志刚,一路走来,我希望天堂不会有流行病!祝英雄旅途愉快!英雄流血牺牲。我们不仅要流泪,还要向英雄们学习,坚决打赢这场抗击艾滋病的战争。“得知崔志刚的死讯后,单位里的同事们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留言

崔志刚去世后,朝阳市的同事和各界人士深感痛惜。朝阳市委追授崔志刚同志“朝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朝阳好男人、时代模范”称号(记者吴迪、张旭、张辉)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