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应收尽收_武汉打响“应收尽收”攻坚战 社区工作者凌晨仍帮病人联系床位

“应收尽收”是阻止疫情蔓延、打赢防控战争的关键措施。然而,从危重病人身上“收回所有应收账款”是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央指导小组部署的一项重大关键任务。在关键时刻,面对战争秩序,整个城市正在排除困难和障碍,尽一切努力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截至今天早上,所有确诊的病人都已转移到医院。”10日,建安区陈家集街天星花园俱乐部秘书张建文说为此,他忙了一整夜。

9大约凌晨1点40分,张建文收到了当天转移的病人名单他立即打电话给车辆,告诉病人们一个一个地打包行李。当天晚上,他将三名确诊患者带到医院过夜,然后跟随车辆返回社区,然后将两名疑似患者带到隔离点。直到凌晨5点,他才回家躺下。

连续几天,全市组织了市委、市政府机关干部、市属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市属高校教师职工,共有16000多名干部职工深入疫情严重的社区。他们已被整合到街道社区团队中,以协助集中隔离和治疗“四类人员”与此同时,每个城市地区都加强了其地区预防和控制责任,协调了该地区的直接单位和街道(乡镇),共有17 000多名党员和干部,覆盖了一揽子保险覆盖的所有社区(村庄)。市区共有干部职工3.4万人,下沉社区共同参与防疫工作。

通过努力工作,许多社区收到了好消息。

汉阳区龙阳街曹芳社区秘书杜云表示:共有10名确诊患者和不能明确排除的发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被送往隔离酒店进行隔离观察

位于江汉区满春街仲达社区。目前,四种类型的病人已被暂时安置。截至10日,10例确诊病例全部被送往医院,6名疑似患者和16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被转移至隔离点。

晚11: 00,蔡甸经济开发区海地社区两对确诊患者在社区门前登上120辆车,被送往蔡甸区人民医院。至此,海地社区已知的四类人员,全部完成了转移工作截至10日17时,蔡甸经济开发区已完成对已知新诊断肺炎患者的治疗。

想尽一切办法把“四类人员”隔离开来,派给医生

“我不会去的!我是轻度病例,就躺几天吧!”“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到隔离点自己负责“我知道我自己的身体!”

年10月10日上午,在东湖高新区九丰街榕坊里的一户人家外,一场拉锯战正在铁门对面进行。

原来,根据前几天加班摸排的情况,荣方利社区共发现5例新的冠状肺炎疑似患者整个上午,经过社区耐心的劝说,只有一个居民愿意去隔离点,而其他四个坚持在家隔离。

街道指挥部迅速作出决定,加入了九丰派出所的警力进行挨家挨户的宣传“面对这一流行病,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负责。我们应该切断所有可能的传染源。”最后,4名疑似患者改变了态度,前往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

年10月10日,在青山区红岗城街的一个隔离点,市民沈某得知妻子被诊断出身体不适后,独自回家。由于担心她无人照看,他强烈要求回家。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沈某的情绪,一边向街道指挥部报告了情况。经过协调,沈的妻子住进了医院,沈继续在隔离区安心观察。

为了让入住人员放心,隔离点将尽力提供服务。47名当地村民被接纳到江夏区五里街隔离点。每个与世隔绝的人都将住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全套用品、一台空调和浴室。“每天向检疫人员提供牛奶和水果。午餐和晚餐是标准的两肉一菜,30元/人。现场负责人徐星说,隔离点由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隔离人员的体温每天测量两次。

年10月10日,位于黄陂区蔡佳闸街的青龙山发热病人从医院角度收治了两名发热病人。前一天,一个留在这里的发烧病人没有缓解他的症状。他被转移到区人民医院进行ct检查,并在发现肺部感染后被转移到街道医院进行治疗。蔡佳闸街建立了街道医院分诊、发热病人集中观察、隔离点集中隔离的“三位一体”防治体系到目前为止,蔡佳闸街已收齐所有应收账款,应完全分离。所有重症病人都被转移到区级诊所。

全力以赴尽快完成治疗,阻断传染源

白天接听电话,接待来访居民,反复核实发热病人,晚上安抚居民情绪,帮助居民联系床位...在武昌区水果湖街的洞庭社区,54岁的社区秘书王学礼和其他四个社区团体加入了这个团体。为了让确诊的病人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他们干脆打包搬进了社区。

“每晚都是我们最累但最忙的时候。”社区副书记金城说,有时居民心情不好,救援工作应该在晚上8点完成接下来,他们将继续连接这些轴,并随时接收街道分配的空床信息。在检查了每个发热病人的症状和入院条件后,他们将联系患有轻度和重度疾病的病人的床位数。

"每天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早上6点起床,忙到凌晨2点或3点还在帮病人联系床位,一天下来只能休息4个小时金城说,“滚来滚去”用打包的午餐和方便面凑合着吃。对社区工作者来说,这是真正的一天。

红山区卓道全街工人王津元志愿驾驶120辆救护车奔赴抗击疫情前线,历时10天。1月31日下午,街道得到了社区的帮助。120名司机累得无法开车,他们的家人都哭了王津元拿出了有资格驾驶救护车的驾照。“我会做,我会开车!”

这些天,王津元穿着防护服,开着救护车在医院和社区之间来回“运送生命”。一天24小时,只要有电话,汽车就会立即启动。他说,“我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有太多的病人等着我去接他们“

(长江日报记者李锐、李婷、、刘元聪、王静、黄哲林、杨、、王静、万玲、、李金友、见习记者于)统筹:胡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