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上上下下,每当看到求助信息,我就想哭武汉大学学生李潇潇告诉记者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引导疫情,解决人民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专家建议,使用心理画像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缓解压力。什么是
心理画像?它如何准确描述人们的情绪波动?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采访人
:
胡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周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徐子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世界大学联盟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组中方代表)
孟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
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心理画像
记者:你为什么想到用群体心理画像来进行流行性心理干预?
胡登:心理画像最初是一种心理分析技术,是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等专家引进中国的。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中心对大学生进行了个体描述的心理画像因为任何群体都会有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特征,就能有效而准确地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
这是我们首次尝试将群体心理画像应用于疫情的心理干预。随着疫情的蔓延,我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如何为每个人提供更有效、更准确的心理服务,无论是强调情感安慰还是认知改变,都需要我们为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心理画像,进而帮助当地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准确的心理干预记者
:如何在特定应用中实现精确服务?
胡登:人类的大脑大约在6亿年前进化我们首先形成了脑干,也叫行为脑。接下来是丘脑的下丘脑,称为情绪大脑。最后是大脑皮层,我们称之为思考大脑。这三个部分负责不同的心理功能:行为大脑负责本能的身体和行为反应。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看到母亲时会笑。情绪大脑负责中央情绪反应。例如,面对日益增多的流行病病例,我们会感到焦虑、恐慌甚至无助。认知大脑负责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断。例如,当我们在网上看到双黄连能抑制新的冠状病毒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会对其进行评估和有效判断。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群体心理画像来区分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图像位置及其区域的情况,建议临床心理工作者根据人脑的固有特点进行准确的心理干预。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不同的组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图像位置:1。防疫和隔离小组;2.前线工作组;3.未受感染的普通群体
隔离组:认知矫正是主要部分
记者:你能解释一下如何对防疫隔离组进行准确的心理护理吗?
徐子崴:防疫隔离组包括新型冠状病毒中的感染或疑似感染组他们处于疫情的中心,处于疫情的前沿。知道自己的疾病或疑似感染会对患者本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有时心理压力也会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心理咨询被列入治疗框架,以形成有效的医患合作关系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对治疗至关重要。
等群体的心理表现主要包括:认知中存在灾难性思维和偏执观念,感觉难以恢复甚至想到死亡,难以信任医务人员等。恐慌和焦虑反应,如易怒、悲伤、无助、烦躁等。这种行为要么是抵制否认,要么是无助的依赖。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惊恐发作,导致急性呼吸困难和窒息,加重病情。也有患者强烈否认回避反应,拒绝承认自己因病需要治疗,隐瞒病情,拖延治疗,这也妨碍了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对于住院患者,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并采取以认知矫正和情绪安抚为主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应客观描述并反复描述患者的病情和疫情数据,以帮助患者树立理性、客观看待病情的信心。此外,他们应该经常与亲友保持联系,从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中获得力量和友谊,病房还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帮助病人缓解紧张。对于在医疗环境外接受防疫隔离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认知矫正和心理教育,以减少其恐慌和疑虑。
一线员工:情绪缓解是主要问题。
记者:目前,有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坚持要预防疫情。他们的状况如何?
孟元:面对疫情的发展和预防,坚守一线岗位的员工必须做出巨大牺牲。例如,地铁站、公交站和城市交通站的客运人员需要为乘客进行温度测量和服务,以确保城市交通的有序进行。这个群体担心被感染,但工作的性质和职位的设立赋予他们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高的社会价值。记者
:这些一线工作者如何调整情绪,缓解焦虑?
孟元:首先,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渠道和途径了解最安全的公共预防措施,加强对自身安全的保护,从现实层面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担忧。二是做好情绪疏导工作。下班后,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避免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积累。最后,增强自我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了解自己的岗位,在每一个班次中坚守岗位,严格防止疫情扩散,对社会、集体和个人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普通人:形成家庭心理联系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反应?
周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疫情使许多人处于紧张状态,会有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是压力事件下的正常反应,具有保护意义。尽管这些压力反应有共性,但也有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成熟的个体更能保持理性和稳定。当所有的人都处于压力状态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从众心理很可能会抹杀个体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个体的理性会被群体的盲目和恐慌所抹杀因此,如何引导公众回归理性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记者
:如何引导人们保持理性?
周莉:首先,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情。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疫情的防控,还要增强信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不仅是病毒,负面情绪也会在群体间相互感染。负面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会极大地破坏个人理性,导致过度恐慌。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到处都是,包括许多不准确的谣言甚至谣言。许多非理性的负面情绪相互感染和叠加,给公众带来巨大恐慌。此时,要求政府、医学专家和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推荐科学的防控知识,减少公众恐慌。
第二,提倡关爱家庭成员,形成家庭心理联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流行病情况下身体距离的异化可能诱发个体的心理排斥感,进而可能导致愤怒、孤独等负面情绪。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个人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因此,应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沟通,在家庭内部形成合力。这种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人回归理性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