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通知》(MIIT第39号)(以下简称第39号令),并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修订意见,设计与生产分离、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和鼓励合同制造是三个明显的调整方向。
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全国乘用车市场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调整后的准入规则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监管措施,并在事件发生后加强监管,这将给企业和市场更多的选择空间。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设计和生产的分离更有利于特斯拉等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落地,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原始设备制造商模式障碍消除订单
39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从那以后已经将近三年了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型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自2019年1月10日起调整为备案管理),本准入规定也称为新能源汽车“双证”管理规定。对于企业来说,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必然要获得上述两个“牌照”在征求意见稿
中,对原规定的修改和删除约有10处,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1 .原“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所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和产品安全保证能力”改为“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的技术保证能力”;二、取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复检规定、产品专项检验规定,需要满足类似管理规定的要求
同时,草案还同步删除、修改和更新了原版本中与上述两部分相对应的内容。总的来说,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获取的必要条件从“设计开发能力”改为“技术支持能力”
这意味着生产企业不再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企业间产能利用的途径和渠道大大开放,闲置产能将得到有效利用,“OEM”模式将得到更多认可。
在过去的几年里,受“双资质”许可的限制,“贴牌生产”模式逐渐成为新车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方式。最典型的案例是威来汽车与江淮汽车、肖鹏汽车与海马汽车的OEM合作2019年,行业内贴牌合作越来越多,其中路驰汽车与长安铃木的合作最为引人注目。这种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代工不再是新车制造商的单边需求,产能闲置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也迫切需要这种双向合作。
汽车行业专家钟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同制造模式是对商业利益的补充,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作用,也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虽然行业内贴牌生产的案例越来越多,但仍有许多争议的声音。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OEM不善于质量控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事实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第39号法令的修订并没有简单地打开进入门槛,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扫清道路。这也需要更高质量的产品。这可以从修正案的“技术支持能力”的具体要求中看出。根据修正案,被接纳的企业必须具备整车和自制零部件的测试能力,并能够评估和确认与技术支持能力相关的技术要求。这意味着生产企业可能不具备设计能力,但必须具备评估和测试产品的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恒认为,技术支持能力的提出凸显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将推动企业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
强化事项及后续事件监管
“提高审批门槛从严控制,不能确保行业健康一位汽车行业专家告诉记者,确保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是落后的,不能适应完全竞争的汽车市场。修订后的准入规则不仅在准入门槛方面更加开放,而且更加强调"过程中和过程后管理"。
根据修改意见,调整准入管理规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年。在此期间,大量资本涌入,跨境汽车生产频繁。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最想要的是日益成熟的消费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这将极大地促进企业产品实力的不断提高。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炳刚认为,以往的准入规则更多的是审查企业的生产资质,而忽略了正常生产后的产品质量保证。
的实践证明,获得“双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死金牌”。企业参与竞争,仍然要依靠真正的硬实力来赢得市场。调整后的准入制度将更加注重对生产后企业的监督管理。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准入条件的修改是与时俱进的举措,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加强事故后监管管理,为市场和企业带来更多选择。
此外,他还强调,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期的盲目投资项目已经降温。新的准入规则更加重视生产和产品质量保证,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前端研发设计,有利于促进生产和制造的合理分工,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放松意味着“排水”?
在行业内对准入规定的调整也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降低进入门槛会增加不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能性,从而影响整体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对此,许多行业专家指出,一个企业能否造出一辆汽车,其产品能否畅销,取决于市场。安庆恒认为,没有必要担心政策放松,尤其是降低生产门槛,是否会破坏市场的政策竞争。“消费者最清楚哪些产品质量好,哪些质量差。质量差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即使有极少数劣质产品混入市场,它们也会很快被发现。”安庆恒说道
事实上,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逐渐降温,股票竞争日趋激烈。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消费者青睐的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一些拥有多年“生产资质”的企业也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渐面临淘汰。另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特斯拉也大踏步突破重重障碍,获得了独资生产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作为一个新的外商投资进入者,在产品交付后受到了汽车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其股价飙升,市值超过了大多数传统汽车集团。但是,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不在中国,不符合以前的相关规定。因此,特斯拉的进入也成为了调整准入规则的真正驱动力。
因此,许多行业专家认为,对于一些外资汽车公司,特别是那些在国外设计和开发的外资汽车公司,新的准入规定为它们在中国的落地生产创造了条件,这符合中国近年来不断扩大开放、逐步放开汽车股份比例的一系列重大政策。
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武林认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准入规定”的时机相当特殊。受疫情影响,汽车市场受到影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新能源汽车的管理留下了冷静思考的时间。管理者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加关注,对生产管理也更加开放。
也有许多行业专家对调整后的准入法规提出了补充建议。王炳刚认为,为了在核心层面上调整准入思想,准入审批制度需要调整为备案制度,这样第三方检验机构就可以对企业进行审查,企业就应该对自己的产品研发和质量检验负责。国家可以通过第三方检验机构对市场上的车辆进行抽查,如果发现违法产品,可以取消企业的生产资格或者采取其他措施。
有业内专家认为,委托第三方质量检验评估机构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也有利于控制行业的整体成本。总体而言,在汽车生产和销售持续下滑、新能源汽车行业天气寒冷以及疫情对行业影响的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政策进行了调整。这反映了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度关注。随着政策的实际实施和相关技术标准的更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实现更加健康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