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来袭。随着口罩和75%酒精的销售,双黄连口服液也立即销售一空,还有与双黄连口服液成分相同的复方金银花颗粒。就连双黄连鸡饲料和双黄连月饼也成了受欢迎的产品。莲花清瘟胶囊问世后,中医药治疗再次崭露头角。但是双黄连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是真是假?
从中医原理解释,你就明白了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组成。具有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此次修订是根据阿清流行病学专家吴唐在《文病条辨》中的“银翘散”进行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症状:
发热、乏力、干咳是
的主要表现。少数患者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通常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重症患者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难以纠正和凝血功能障碍。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仅从症状来看,“发烧、咳嗽和喉咙痛”似乎有高度的巧合。然而,从双黄连的药物组成分析,双黄连主要治疗风热感冒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证,表证失调)
主要症状:身体较热,微恶风,痰粘或黄,咽干或咽喉肿痛并发症状:鼻塞、鼻涕黄浊、头肿痛、口干欲饮、排汗不畅苔脉:舌薄、白、黄,舌边红,脉浮
治疗:辛凉解表处方
:银翘散或葱黑豆橘梗汤二者均有清热解毒、解表宣肺之功,但前者擅长清热解毒,后者擅长解表。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栀子、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祛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桔梗和甘草-宣肺化痰利咽煎服
:肺药质轻而清,过沸味浓,入中焦。对于重病患者,在凌晨2点、3点和1点左右服用。对于浅色的,它们是在三点钟拍的,一天两次,晚上一次。如果病人不舒服,再服一次。
-摘自蔡中原《中医内科学讲义》
根据国家卫生委员会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五版)》,中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属“寒湿阻肺”,中期属“疫毒闭肺”,重症属“内闭外脱”,恢复期属“肺脾气虚”它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阶段、分阶段治疗的结果。一般来说,这种疾病是由寒湿疫毒引起的。因此,中医治疗本病应宣肺解表、温经散寒、和胃除湿,但治疗方案不能用于预防。
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中药学部主任医师于认为,应根据每位患者的辨证论治情况,将《诊疗方案》第五版作为治疗“寒湿(疫)”的依据,并适当增加中医温经法和寒热结合法。
表明双黄连口服液属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错证!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恶寒。如果单独使用双黄连口服液,恐怕患者的感冒体质会使情况更糟!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院士张伯力:双黄连口服液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和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果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那么含有这三种成分的药物就具有这种作用,而且仍然有许多药物含有这三种成分。
虽然双黄连口服液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但这些中成药只能起到调节机体状态的作用,与(新冠状病毒)没有相关性,必须引起重视。
钟南山:目前,防控就是防控。其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然后当然还有治疗和隔离。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定药物。但是现在我们真的在做一些实验观察。我们正在对冠状病毒动物进行一些研究和观察,我们也在观察一些候选中药。
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了许多大规模的瘟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古代医生不知疲倦地与传染病作斗争。中医的贡献不可低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也强调中西医结合。我相信,如果中国同胞团结一致,一定会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五版)》中医治疗方案:
1。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 br>
1:虚弱伴胃肠疾病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虚弱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华清肝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童生丸(颗粒)
2。临床治疗期
(1)初期:寒湿肺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乏力、胸闷、腕脾或呕吐、大便稀舌质淡或淡红色,苔白腻,脉润泽。
推荐处方:苍术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藿香10克、草果6克、麻黄6克、羌活10克、生姜10克、槟榔10克
(2)中期:流行性感冒毒阻肺
临床表现:体热不退或寒热交换,咳嗽少痰或痰黄,腹胀便秘胸闷、气短、咳嗽、喘息、移动时喘息舌红,苔黄腻或干燥,脉滑
推荐处方:杏仁10g、石膏30g、瓜蒌30g、大黄6g(下背)、麻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榔10g、苍术10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清注射液
(3)重症期: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频繁哮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有昏迷、烦躁不安、四肢出汗、舌质紫暗、苔厚腻或干燥、脉浮大而无根推荐处方为
:人参15克,和顺片10克(先炒),山茱萸15克。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4)恢复期: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胀、便溏无力、便溏不适、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砂仁6克(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