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预计经济损失_三位学者建言当前宏观政策:疫情之下如何减少经济损失?

新经纬客户,2月3日目前,疫情正在中国肆虐。如何在努力克服疫情的同时减少中国经济的损失,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是三位学者对此课题的建议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柳岩讲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强对中小微型企业防疫和复工信贷支持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全力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工作

中国保监会1月26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服务合作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通知》中,金融机构明确要求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得盲目贷款、拆贷或压贷2020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货币、信贷、金融市场、外汇等方面部署全面金融工作,配合疫情防控措施。《通知》特别强调,要加大对疫情波及地区的企业和单位、企业和群众的信贷支持力度,不要盲目撤资、切断贷款或向相关小微企业压贷。与此同时,该通知还要求继续实施2019年的信贷政策重点,并加强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关键领域的信贷支持。在中央政府整体领导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上述差异化信贷政策的快速全面实施,将有效保障相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在疫情应对过程中的信贷需求

2年,灵活调整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恢复工作和再生产提供信贷保证

年新发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正值春节期间,医疗用品供应十分紧张。国内相关企业在复工和再生产方面面临巨大困难。在中央政府的全力协调下,相关企业克服了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诸多困难,积极快速地恢复了生产,并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湖北等重点疫区的物资紧张状况。在过去两周,医疗材料生产的总体动员过程深刻反映了国家供应链中高度的跨区域和跨行业联系。同时,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限制给湖北等地的水产养殖等行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严重困难。全国范围内对人员流动和集中的限制也对餐饮、文化娱乐、旅游和其他服务行业的经营造成了沉重打击。可以看出,艾滋病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做好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疫情平息后全社会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发挥信贷支持这一强有力的手段,为各行业企业迅速恢复生产提前做好准备。其中,应特别关注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确保在流行病治疗期间不会发生大规模企业关闭和裁员,并确保产业链能够充分运作。为此,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为了确保跨行业、跨地区的高度关联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能够保持基本现金流,获得足够的短期营运资金,相关信贷支持政策需要避免只考虑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要注意利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互补关系,加强对全国的整体信贷支持。我们可以借鉴苏州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十大政策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克服困难”,确保中小微型企业信贷余额不下降,避免因拆东墙补西墙的信贷捕风捉影造成新的供给侧瓶颈。

其次,需要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激励,不建议采取行政措施来抑制金融机构的信贷息差。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应该通过货币政策等渠道降低金融机构的资本成本。中小微型企业信贷约束的核心是数量,而不是价格。信贷资金的适当成本也有助于避免企业信贷使用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控制相关的信贷风险。

第三,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着资本稀缺的问题。为了降低资本监管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抑制作用,可以在监管框架内灵活调整中小微型企业复工复产的资本要求,提高金融机构定向信贷投放的激励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金融学院副教授、财税研究所研究员李荣认为,

短期损失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尽力防止留下后遗症

199短期损失不可避免,并防止留下后遗症。疫情具有威胁性,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远来看,疫情最终会消失。努力避免这一流行病的长期经济影响应该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从需求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将消费分为三类: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流行病对这三种消费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相应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困难。因此,政策也需要相应调整。

第一,由于基本生活需求的存在和平稳消费的动机,非耐用品的消费需求不会因为疫情的到来而下降太多。相反,由于“预防性囤积”动机的存在,这部分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会上升。目前,商品囤积导致商品终端价格上涨,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解决办法是尽快恢复物流,开辟基本货物物流专用渠道,短期内减免物流车辆通行费和物流企业税费。当市场上任何时候都有充足的商品供应时,囤积商品的动机可以消除大部分商品。

二、非耐用品消费这种消费需求可能会因疫情的影响而推迟,并在疫情过后逐渐恢复。这里的关键点是复苏需要多长时间从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对汽车行业的相关研究来看,短期需求下降多少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而需求恢复的速度取决于消费者预期恢复的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前瞻性的政策指导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承受短期需求冲击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实施短期政策,如支持、资本注入、定向低息贷款等。在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同时,应进行窗口指导,以确保中小企业不会贷款并继续贷款。必要时,政策性银行也可以成为支持政策的主体。

第三,服务业服务行业无疑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因为对商品需求的下降最终会恢复,而对服务行业的需求将会消失或消失。与非典时期不同,当时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60%,就业吸纳能力非常大。一旦服务业企业因短期影响而无法养活自己,就会带来大量失业,从而可能导致长期的经济影响。因此,服务业应该采取补偿损失、保障就业的政策。免税、直接补贴、利息补贴、社会保障延期支付、稳定就业企业退税和灾后低息定向贷款都是可选的政策工具。

总之,政策应该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对症下药。各地也要根据自身经济结构特点进行优化调整,以控制疫情在短期内的经济影响。

许智伟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超短期经济政策应避免流动性陷阱

随着全国疫情进入关键阶段,各级政府都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疫情控制政策毫无疑问,疫情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春节黄金周期间,消费急剧下降。股票市场刚刚开盘,几乎崩盘。世卫组织宣布,在PHEIC条件下,对外贸易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及时出台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应对严峻的经济寒冬,稳定宏观波动。特殊时期如何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来思考。

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疫情爆发的特点是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并存,其影响可能比需求冲击更持久。有关详情,请参阅“抗击疫情应注意疫情后的宏观政策协调和经济复苏”一文中的讨论。需求和供应的影响特征对未来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复苏构成挑战。这里我们将着重从应对供给冲击的角度进行讨论。

在生产端。中小型私营经济是受这一流行病影响最大的经济。原因是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和抗压能力弱,外部融资能力弱。当他们受到很大影响时,他们更容易打破资本链并拖欠债务。因此,中小民营企业首当其冲,面临生存危机。

在讨论具体的对策时,有必要区分流行期间的超短期政策和流行控制后的中短期经济复苏政策。与后者不同,超短期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关键是要解决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鉴于目前的疫情控制措施。我们之所以强调超短期政策来解决当前的企业生存问题,是因为这种政策为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保持了坚实的微观基础,从而大大提高了未来刺激政策的扩张效果。

当前的超短期政策应该避免大规模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在这一流行病的关键阶段,整个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提供贷款的激励问题,洪水式信贷扩张无法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存问题。

经典金融摩擦理论对此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理解起来非常直观基于银行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控制其资产侧风险,因此贷款将倾向于那些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较低。面临崩溃危机的中小民营经济显然不属于上述企业类型,因此无法获得预期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不同的压力阻力,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将进一步放大上述信贷错配问题。由于流动性增加,抗压能力强的企业变得更安全,因此银行也更有动力为它们提供贷款。相反,由于缺乏流动性,那些抗压力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变得不那么安全。因此,他们更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面临更严重的生存危机,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在提供信贷时,政府需要引导商业银行瞄准中小企业,以避免上述信贷错配导致的政策失效。

此外,大规模、大范围的信贷扩张很可能导致类似“流动性陷阱”的困境,即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但真正需要信贷支持的实体经济很难获得预期的流动性。应该强调的是,上述困难不仅会削弱超短期政策的刺激效应,还会给下一步的经济复苏政策带来副作用,造成所谓的“需求去物质化”。这是因为,如果流动性在短期内被大规模注入市场,而实体经济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而无法完全吸收流动性,过剩的流动性最终可能流向短期回报高的非生产性部门,从而导致资产泡沫。这显然不利于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

总之,超短期政策目标是稳定当前经济,为未来复苏奠定基础。因此,既要注意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又要实现目标,还必须防止给经济复苏带来大的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市政府最近出台了十条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建议,其中许多都遵循了上述分析的逻辑,值得地方政府借鉴。(中信经纬APP)

中信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录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