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_“十四五”期间 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

北极星输配电网新闻:为了实施新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解决能源发展的“三高”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研究和探索一条打破惯性发展模式的能源革命道路。围绕推进中国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保持能源自给水平这一目标,对以大幅提高能源清洁率和终端电气化率为主要特征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并判断了能源发展各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该路径的内涵要素,揭示了电力在能源转型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电力优质发展的相应政策措施

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

3

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

5

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

7

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

1,

总体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回顾

1,电力需求超出规划预期,2018年东部和中部出现电力短缺,全社会用电量为6.84万亿千瓦时,2016-2018年年均增长6.8%,超过规划预期3.6%-4%2018年中国东部和东北部全社会用电量超过了2020年的规划预期。自

“十三五”以来,东部和中部地区用电逐步紧张。2018年,受高温和极端寒冷天气的影响,许多省市自治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2019年,全国没有持续高温天气,基本没有采取大规模有序用电措施。

功率负载的峰值特性越来越明显各地区电网的日负荷特征表现为“两峰两谷”。高峰负荷持续时间较短,97%的最大负荷持续时间一般小于50小时(2天),95%的最大负荷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50小时(小于1周)

2年,新能源装机容量爆炸式增长,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十三五”前三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7.5%截至2018年底,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9亿千瓦(其中风力发电1.84亿千瓦,光伏发电1.74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8.9%。12个省、自治区的新能源装置已超过国家“十三五”目标。

新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同比增长从2014年到2016年,由于优惠政策和装机容量的爆炸式增长,使用的小时数减少了。近年来,随着新的能耗措施的逐步完善,利用小时数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为2095小时,同比增长175小时。太阳能利用小时数为1148小时,比去年同期增长35小时。

新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2018年,全国浪费新能源332亿千瓦时,利用率94.2%,连续两年实现“双降”。然而,一些省、自治区在吸收新能源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

3年,完成了一批西电东送工程。能源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八个跨区域直流项目。目前,七个项目已经完成。新的换流器容量为1.32亿千瓦,线路长度为12638公里,输电容量为6600万千瓦,新的跨地区输电通道的累计输电容量约为1900亿千瓦小时。预计到2020年,全国“西电东送”通道容量将达到2.72亿千瓦,基本实现国家规划目标。

2018年,跨地区直流“西电东送”发电6814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发电2446亿千瓦时。电网收集和输送清洁能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能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4年,进一步提高配网设备水平,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标准化建设,配网发展将重点落实“三环一标”要求,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类型,推广典型设计和标准材料,全面提高配网维护建设质量,加大对老旧和高损耗设备的改造,进一步提高配网标准化水平

5年,配电自动化有序推进,可靠性水平大大提高。截至2018年底,配电自动化总体覆盖率为61.8%,覆盖27个省级电网、13.26万条10kV线路、18万个三遥终端和47万个二遥终端。城市网络和农村网络分别为63.1%和32.8%。

6年,分布式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源、网、负荷一体化发展特征显著。截至2018年底,已有60多万个各类分布式电源并网项目,总装机容量60GW(国家电网管理区域数据),比“十二五”末增长177%。其中,分布式光伏增长最快,比“十二五”末增长了324%。

7年,收费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收费与交换设施系统初步形成了初竣工点和线路相结合的格局,覆盖全国26个省市的收费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省内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设施全覆盖,实现了各市区快速收费站。电动汽车充电和开关基础设施系统初步形成

8,积极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保障电力供应,完成首批边防部队电网建设166项任务。共供暖439.3万用户,供暖面积7.2亿平方米。北方15个省的取暖用电需求得到充分保证。积极开展熊安新区电力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成果纳入国务院批准的熊安新区总体规划

9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配电网发展重点将向农村转移,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将进一步推进。实施“两年攻坚战”、“三区两州”等一批工程,农村供电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到2018年,农村电网10 kV线路的平均供电半径将缩短至10.2公里,家庭平均配电容量将从2015年的1.72千伏安增加至2.24千伏安,增长30%

在其发展中面临的形势

1、电力供需面临的新形势。一方面,设备效率低与供电压力并存的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省电力需求普遍超过预期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全国电力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将继续存在。到2025年,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电力缺口将分别达到2100、2700和2050万千瓦。

,另一方面,用电负荷的峰值将进一步突出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率将逐年增加,“大缺口、小缺口”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如果按照最大负荷来布置电网,将会导致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

2、直流输电和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迅速增加,以及电网日益复杂的运行和控制特性。一方面,在“十四五”期间,华东和华中电网将成为典型的多DC馈入电网,受电地区电网将接收密集的直流下降点,交流/DC耦合日益紧密。另一方面,新能源装机比例增加,其调峰、调频和调压特性与常规机组相差甚远。电网的发展需要增强交流系统的承载能力,提高系统的调控能力。

3年,新能源规模继续扩大,电网资源分布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置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新增风电装机1.13亿千瓦,太阳能装机9226万千瓦。为了满足新能源的高效利用,有必要从电网结构上进一步加强配套项目建设,提高现有项目的利用效率。

4年,优质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电网投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电力企业正逐步面临产能过剩和资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国家电价下调政策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对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践行优质发展理念,注重电网投入产出效益,提高投资效益。

5,配电侧能源供应多样化。配电网的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配电侧能源供应呈现多元化发展。以分布式光伏和微型燃气轮机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以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为代表的储能技术、以热电冷联产和余热发电为代表的综合能源技术与配电网高度集成,要求实现各种能源综合效率的提高和配电网承载能力的提高。

疫情期间电力人的坚守

6,配电侧的用电负荷复杂且具有交互性,配电网的灵活性需要提高。配电侧用电负荷呈现互动发展,包括以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力交换站为代表的互动负荷。以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柔性负载,需要电网实现可观测性、可测性和可控性,以满足对各种负载的灵活接入、实时监控和灵活控制。

7年,配电网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要求电网和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柔性配电、软开关、固态变压器和有源滤波器等新设备连接到主配电系统。高级测量、高级信息通信、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在二级系统中广泛使用。推进“大云、移动智能链”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的深度融合,对电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年,能源交易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有必要提高分销网络的优质服务水平。以电力市场为核心的能源市场正在逐步放开。供应方和消费方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广泛参与并充分竞争。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多方互动、综合能源交易等市场机制不断丰富,对配电网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来自北极星输配电网络,内容不代表平台的立场。

国家能源信息平台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人民日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