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蒋超宏观债券研究综述
近期新肺炎的严重流行,这对经济会带来什么影响?它将如何反映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我国上一次严重的流行病仍然是非典,我们将根据非典流行期间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的回顾性比较来判断这一流行病的影响。
非典没有阻碍经济复苏,其长期影响相对有限非典疫情的演变持续了大约半年。我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酝酿和启动、局部传播、引起关注、全面动员和防控。增长回升趋势不变,股市收益尚可。从年度来看,非典事件并没有改变2003年经济增长的上升趋势,价格水平相对适中。这种流行病既没有带来通货紧缩,也没有带来高通货膨胀。2003年各项资产的表现符合全年经济过热的特点。股市回报仍然可观,而债券市场表现不佳。
疫情影响单季增长,预期偏差影响节律观察视角进一步下沉和细化,非典及其后续经济复苏过程的影响变得更加清晰。增长受到单季度影响,消费受到影响,投资稳定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U型”。非典对经济的影响集中在第二季度,然后很快得到修复。根据三大产业,第三产业的复苏是缓慢的影响后。从支出规律来看,消费受非典影响最大,持续时间约为四分之一,其中选择性消费具有较高的增长弹性。在非典疫情的影响下,投资保持稳定,为2003年经济增长的反弹做出了重大贡献。房地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三大投资形成了稳定经济的合力。非典对出口的影响不明显,但疫情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滞后。2003年,政府实际上减少了支出,这大大有助于经济快速复苏和稳定出口。这种流行病不是通货膨胀的基础。货币政策前后稳定。非典疫情对消费价格的影响是短暂和局部的,这不是总体高通胀的基础。在多因素背景下,非典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长的影响大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疫情爆发后,信贷供应加快,投资部分过热,通货膨胀也出现上升迹象,2003年下半年收紧了货币政策,8月底央行提高了标准。预期有两大偏差,节奏比趋势更重要。对非典市场有两大预期:第一,早期重视不够;第二是对后期经济复苏缺乏信心。因此,非典事件对资本市场运行节奏的影响大于对年度趋势的影响。从非典看
:冲击还是深化,风险资产处于危险之中新肺炎的短期影响,流行后稳定增长这一流行病是短期的冲击,不会中断中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在新肺炎流行的第19年的第四季度,经济显示出底部复苏的迹象。因此,受疫情影响后,中长期经济增长中心有望保持稳定。这一流行病对价格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不构成高通胀的基础,但当前的通胀风险仍需警惕。疫情结束时,影响消退,没有强烈的滞后效应。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开始于防控政策出台前后,但直到疫情基本结束才产生强烈的滞后效应。如果防控成功,新肺炎疫情的影响将集中在20年的第一季度。这种流行病的影响可能超过非典型肺炎,具有不同的时期和结构。新的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可能超过非典。一方面,非典在2003年呈周期性上升趋势,而目前的增长中心正在下移。另一方面,疫情对第三产业和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大,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这两者。然而,在线消费平台已经出现。如果保持下去,它可以部分抵消疫情的影响。关键在于运输的运作,尤其是快递业。货币政策应该适度灵活,金融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政策导向而言,货币政策不应因通胀约束而大幅放松,但由于政策工具的丰富,手段可以更加灵活。以2003年为例,金融,尤其是减税,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短期安全资产收益和风险资产处于危险之中。受疫情影响,短期黄金、国债和其他证券资产受益最大。然而,非典的经验表明,年度资产业绩不受流行病因素的支配。新肺炎疫情结束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股权资产有望复苏,当前风险资产的调整处于危险之中。
199春节本应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严峻形势冲淡了许多节日的气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使我们有信心赢得这场防疫和控制战争。然而,我们也必须考虑这种流行病将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将如何反映在资本市场上?鉴于我国上一次如此严重的非典疫情是2003年的非典事件,我们回顾了非典疫情期间的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以帮助判断疫情的影响。本报告主要从宏观角度关注这一流行病的影响,在以下报告中将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分析。1。非典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复苏,其长期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1.1非典疫情的演变持续了约半年。
距非典疫情发生已超过15年。因此,首先有必要弄清当时疫情的发展过程。根据中国大陆非典疫情和防控政策的变化,非典事件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的构思和启动(2002年底):2002年底广东省首次发现非典疫情。首宗可追溯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个案于2002年1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发生,而广东省河源市黄某则是2002年12月在中国内地呈报的首名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病人非典疫情于2002年底开始出现,并处于酝酿的初始阶段。
的本地传播(2003年第一季度):2003年初,广东疫情频繁。1月23日,广东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省级专家组调查报告的通知》,这也是首例非典调查报告。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和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公众详细公布广东省非典疫情。截至二月二十八日,广东省共有792宗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个案。3月6日,北京收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3月12日,世卫组织发布了全球警告。东南亚国家也相继出现非典病例。2003年第一季度,疫情在广东省蔓延,并蔓延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关注度上升(2003年4月1日-4月16日):4月,全国对疫情的关注度上升4月2日,全国例会研究了非典型肺炎的防治。4月3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4月8日,卫生部发布了一份文件,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4月13日,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召开。4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卫生部关于建设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应急机制的报告。
全面动员(4月17日至03年5月中旬):以4月17日政治局常委会议为标志,抗击非典进入全面动员阶段。政治局常委会议指出,“当务之急是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4月20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非典疫情将从5日的一份报告改为1日的一份报告。那一年的“五一”假期被暂停了。4月23日,北京对非典疫情的重点地区采取了隔离控制措施。4月24日,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成立。铁道部通知乘客在开车前要求退款。北京的中小学停课两周。5月1日,北京紧急修建的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5月6日,《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医务人员在治疗病人期间感染了非典,被视为工伤。5月9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颁布实施。
防控关闭(03年5月下旬后):5月下旬后,重点地区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控工作进入关闭阶段。5月29日,北京出现了首例零新病例。6月1日,卫生部宣布取消北京非典防控指挥部。6月10日,北京连续三天保持零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疑似病例转确诊病例、病例转疑似病例的“40”记录。6月15日,中国大陆实现了“30”零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疑似病例转确诊病例记录。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了北京旅游警告,整个中国大陆都脱离了疫区后来,虽然有零星的案例,但总体形势不再动荡。< br>
1.2增长回升趋势没有改变,股市回报率仍然
非典事件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不妨扩大视野,每年观察这一流行病的影响。
经济快速增长,上升趋势保持不变。尽管受到非典事件的影响,事实上,回顾2003年的经济表现,我们发现非典事件并没有改变当时经济增长的好转。根据当时的初步核算数据,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同比增长率为9.1%,为1997年以来最高,而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仅为7%。根据修订后的数据,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同比增长率达到10%,为96年以来最高在200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人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我们应该珍惜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的统计公报中评论说“国民经济正在快速增长”此外,中国经济增长的上升趋势直到2007年才被全球金融危机打断,这也意味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 br>
价格温和反弹,走出通缩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2003年的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超出了2002年的通货紧缩范围。2002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降至负0.8%,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降至负2.2%,两者均出现负增长。2003年,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和2.3%,两者均为正值,处于相对温和的通胀区间,但尚未达到2004年的总体高通胀水平。可以说,非典疫情既没有把物价水平维持在通货紧缩的水平,也没有把物价水平推高。< br>
种商品是最大的获利者,股票市场的收益是公平的即使面对非典,2003年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有所回升,经济形势正逐步从复苏走向繁荣。2003年,我国各类资产的表现基本符合中到过热时期投资钟的特征:商品>股票市场<债券2003年,钢铁价格指数上涨了35%以上,铜、黄金和其他金属商品的价格也上涨了20%以上。以上证综指衡量,股市全年上涨超过10%,回报率仍然可观。然而,债券市场表现不佳。政府债券指数的涨幅基本为零< br>
因此,从年度来看,非典的影响并没有改变2003年经济增长的上升趋势,对物价的影响相对温和。它既没有带来持续的通货紧缩,也没有带来高通胀。主要资产的表现符合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股票市场的回报仍然可观。< br>
2。疫情已经达到了一个季度的增长,而预期的偏差影响了节奏
。这是否意味着非典的影响没有影响到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行?这显然不是真的非典的影响全年不明显的原因,实际上是冲击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结果。如果观察视角被降低和细化,非典的影响和随后的经济复苏过程将变得更加明显。本章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2.1增长遭遇单季度冲击,消费受创,投资稳定
经济增长呈U型趋势,影响集中在一季度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U型”趋势。今年第一季度,当非典疫情在广东部分地区蔓延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11.1%的新高。在宣布第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还表示,“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过热的迹象和趋势。”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在第二季度开始显现。根据当时的初步计算,2003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第一季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根据修正值,降幅也在2个百分点左右。随着疫情的解决,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迅速回升。尽管没有超过第一季度经济部分过热的时期,但还是超过了2002年最高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因此,可以认为非典对经济的影响集中在第二季度,然后迅速得到修复,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年来的新高。< br>
产业恢复较快,三次生产略有滞后根据三大行业的说法,非典疫情对它们产生了影响。2003年第二季度,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第一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快速回升。2003年第三季度增加值回升至13.2%,与第一季度增长率持平,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03年第四季度明显回升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来看,2003年4月和5月,增长率持续下降,但6月疫情基本结束时,增长率明显回升,影响持续约2个月。< br>
领涨,跌至创纪录低点从支出法下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消费是受非典疫情影响最大的。自2003年4月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从3月份的9.3%下降到7.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在5月份进一步降至4.3%,不到3月份增长率的一半,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在疫情即将结束的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增长率迅速上升至8.3%,自7月份以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回到了疫情爆发前的水平。流行病对消费的集中影响持续了大约四分之一。
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具有更高的可选灵活性。消费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必要消费和可选消费。自2002年以来,选择性消费的增长率已经走出谷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非典疫情的影响下,两类消费的增长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月和5月增长率持续下降,6月有所改善。然而,与必要的消费相比,选择性消费的增长率更为灵活,而且在流行病的影响下,增长率往往每转10个百分点以上。< br>
投资保持稳定,全年高速增长第二,在非典的影响下,投资保持稳定,可以说这是2003年经济增长回升的主要原因。即使在2003年第二季度,当经济受到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打击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接近30%的高水平,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比200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
三大投资形成稳定经济的合力从结构上来说,2003年房地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三大投资形成合力,成为稳定经济的支柱。2003年上半年,非典爆发时,房地产投资增速稳定,月增速在30%以上,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比2002年高出近8%。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在2003年也有所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99年到2006年,每年基础设施投资的比例与前一年相比有所下降,只有在2003年这一数字有所上升。< br>
出口不受流行病干扰,外国投资的影响滞后最后,非典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03年的经济复苏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贸易红利,出口在2003年保持了高增长率,月增长率超过2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非典疫情对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滞后影响。自2003年6月疫情基本结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额的月增长率为负,连续五个月出现负增长。直到2003年11月,外国直接投资才从负数变为正数,2003年的年增长率仅为1.4%,此外,2001-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使用的外国投资的年增长率超过12%< br>
财政削减和支出削减有助于经济复苏2003年经济快速复苏,出口保持基本稳定的原因不仅是需求因素,还有当时的财政政策。从公共财政收支来看,2003年全年财政收入实际减少了14.9%,比2002年继续下降,但实际上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2002年。据财政部披露,2003年全国生产企业免税总额约为1100亿元,出口退税及免税转移总额为2039亿元,同比增长61.9%,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出口。< br>
2.2流行病不是通货膨胀的基础。
非典疫情前后货币政策稳定和紧缩不是总体高通胀的基础从非典疫情对物价的影响来看,非典确实带来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但其影响是短暂的、局部的,决不是后来整体高通胀的基础。消费物价指数的按年升幅在二零零三年三月开始轻微上升,但主要受二零零二年同期的低基数影响。从消费物价指数的环比增长率来看,2003年第二季度是自1998年以来同期的高水平,但同期没有达到新高。非典疫情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但没有导致消费价格全面上涨。< br>
多个因素重叠,生产者价格指数干扰较大非典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大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2003年第一季度的积极经济趋势导致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上升,从而改变了2002年的疲软局面。然而,由于非典的干扰,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从2003年4月的高水平开始下降,一直保持到6月份。第二季度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也创下2002-06年同期新低。然而,在恢复生产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没有迅速上升,直到11月才再次上升
,然而,第三季度后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长趋势不能完全归因于非典疫情的延迟影响一方面,2002年同期基数的增加抑制了同比增长。另一方面,这也与当时的国际油价走势有关。2003年第一季度布伦特原油平均现货价格超过31美元/桶,比2003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平均价格至少高出3美元/桶。事实上,钢铁、煤炭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在2003年第三季度明显回升
货币供应量先高后低,后期收紧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突发的非典疫情,支持投资以缓解经济压力,2003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加快了信贷投放。2003年5月至8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达到01-05年的新高。M2的同比增长率从2003年初的19.3%上升到8月份的22%。然而,一方面,投资显示出部分过热的迹象,另一方面,高货币增长率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上升的迹象。因此,货币政策开始收紧,货币供应量下降。2003年8月底,存款准备金率也提高了1个百分点。
2.2预期两个偏差,节奏大于趋势
预期两个偏差,节奏大于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典的突然爆发在其发展过程中引起了两大市场预期。首先,早期没有对非典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想到它会演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次,人们对后期的经济复苏信心不足。没想到在疫情的拖累下,经济复苏速度如此之快,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可能达到新高。世界银行和其他三个主要国际组织普遍预测,200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7.5%,而在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甚至更低。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2003年下半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专家预测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8%,而超过90%的专家预测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8.5%(2003年初步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1%)因此,非典对资本市场运行节奏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对年度趋势的影响。
两个主要预期资产价格差异的意义是什么?以代表股市的上证综合指数和代表债券市场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一方面,非典疫情造成的资产价格的上下波动不是疫情开始出现的时刻,而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甚至加大防控政策的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的峰值出现在政治局会议前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5月份的3%左右的中心水平开始下降。另一方面,非典疫情的改善和化解将形成阶段性的资产价格底部/顶部。然而,由于对经济复苏缺乏信心,资产价格略微落后于基本面的反映。例如,2003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反弹,但由于房地产政策和银行间流动性的干扰,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并没有主导资产价格趋势,而“市场底部”直到第四季度才开始出现。
3。根据对非典对经济和资产市场影响的详细分析,这场新的肺炎疫情将对经济和资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新发肺炎短期影响,暴发后稳定增长首先,从非典时期的经验来看,此次疫情是短期影响,不会中断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2003年的经济增长趋势与疫情全面爆发前一季度的趋势一致,具有局部过热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肺炎疫情结束后,中长期经济增长特征将与疫情前19年第四季度相似,而1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6%,工业增长率也将反弹,呈现底部复苏的迹象。因此,受疫情影响后,中长期经济增长中心有望保持稳定。
此外,从非典时期的经验来看,疫情对物价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不构成高通胀的基础。然而,供应减少导致的猪肉价格上涨已将中国的通胀推至相对较高的水平。除了春节期间防控新肺炎疫情带来的集中囤积之外,短期通胀水平可能仍然偏高,通胀风险仍需警惕。疫情结束后,
疫情的影响消退,没有明显的滞后效应。第二,这一流行病的影响会持续多久?根据非典时期的经验,对经济的影响始于防控政策加强的前后。非典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政治局常委会的全面动员,这次是在春节前一周开始的。至于经济影响,在疫情基本结束之前,确诊病例数几乎不再增加。当然,与此同时,疑似病例的数量也已经大大减少,不会产生强烈的滞后效应。目前,很难准确估计新的肺炎疫情何时会完全结束。根据我们的计算,疫情预计将在2月初达到高峰,因此不会发展到20年的第二季度。如果假期后各地恢复工作顺利,新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将主要集中在20年的第一季度,尤其是1月和2月。
疫情对非典有短期影响,其周期和结构不同。第三,与非典事件相比,新的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加深。一方面,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时期,现在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非典的经验表明,疫情对第三产业和消费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与2003年有明显不同,第三产业在19年中占近54%,而2003年占42%。2003年,中国经济主要由投资拉动,而19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是投资的两倍。因此,这一流行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可能更大。
在线消费平台的崛起部分抵消了疫情的影响由于这一流行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上,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目前的消费模式与2003年大不相同。以淘宝、京东和鸿鹄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实体商品的网上零售已占该社区零售总额的近五分之一。2003年的非典事件实际上促进了这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如果这些平台能够保持开放,即使是在疫情影响前的70%到80%,那么它们可以部分抵消疫情对消费甚至经济的拖累。
快递支持在线消费、维持运营或减少冲击然而,网上零售平台的功能依赖于便捷的物流。因此,交通运输业,尤其是物流业的绩效,在疫情下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预防和控制新肺炎疫情需要隔离控制,许多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台了交通管制措施。然而,我国目前的交通状况比2003年非典时期要发达得多。这一流行病的影响无疑对民航和铁路客运行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如果快递服务能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条件下维持其运营,它就能编织部分消费网络并减缓经济影响。
货币政策适度灵活,金融发挥更大作用。第四,由于与非典时期相比,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加深,应如何选择政策方向?
,一方面,相当类似于非典流行时期。虽然目前的经济没有过热的迹象,但是通货膨胀水平受到猪肉价格的影响,而且还有上升的压力。因此,货币政策不应大幅放松。由于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工具相当丰富,政策措施也可以更加灵活,如分阶段小幅降息、引导LPR降息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在2003年,政府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方法来减轻一些行业的税收负担,这符合我国近年来以减税和减费为主要出发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新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可以利用政府债券的低成本融资优势来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短期证券资产收益,风险资产处于危险中受疫情影响,短期内安全资产受益最大。例如,黄金今年上涨了近4%,国债最近也大幅上涨。然而,如果我们回顾2003年非典时期全年的资产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特点是与当时的经济周期相一致的过热时期,而不是受流行病因素的支配。然后,在新的肺炎疫情结束后,随着需求恢复以推动经济增长企稳和改善,资产表现将呈现出一个恢复期的特征,而股权资产有望收复失地,这也意味着当前风险资产的调整处于危险之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