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2月2日(记者李芳芳,通讯员罗超,《海峡先驱报》)1月30日中午12: 00,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仍在忙碌,门诊护士连笑穿着防护服,从早上8: 00开始在通风口站了4个小时为了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也为了避免浪费一次性防护用品资源,她在4小时内没有喝一口水。午餐是从
199医院食堂送来的。虽然此时她又渴又饿,站在风口上4个小时很冷,但她还是摇摇头,坚持工作到下午2点从污染区到清洁区只有不到30米的距离可以洗手、脱下防护设备和洗澡,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至少半个小时,食物已经凉了下午2:30,隔离区观察室的护士和运送标本的护士一个接一个地递过来,每个人都坐在一起吃简单的午餐。
吴文煜,副护士长,发现连笑的脸色有点苍白,关心的询问。
小公司笑着说:“没什么。我可能已经戴防护服和面具很长时间了。由于缺氧,我头痛。此外,我什么也没吃,胃也变酸了。早上出现了几口酸水。我把它们吞了回去。幸运的是,我没有弄脏防护服。”“
隔离病房是1991年17日在第一医院24小时发热门诊设立的,由医院领导总指挥部和医务部及护理部具体安排。
|第一名患者于1991年22日入院。呼吸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主要护士自愿承担防疫一线工作。根据当时的防护标准,护士分为两班
1年22日门诊发热
朱海华决定要求防护升级:所有人员都应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将轮班时间缩短至8小时,然后很快缩短至6小时。
"在最初几天,有许多门诊病人,一次性防护服只要脱掉就被丢弃。因此,我们的护士们都觉得他们可以省一点钱,工作时尽量少吃少喝。”护士长
潘在除夕忙着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她已经8个小时没喝水了。她在半夜12点下班时有血尿。她接受了紧急抗生素治疗。
还有许多护士长期佩戴防护用品,脸部和手部受伤。朱海华,256岁+199岁,这些天被护士们的艰辛和坚持感动了。
近几天,门诊逐步稳定。
朱海华对春节前就开始加班、至今没有休息的护士们感到很苦恼。他们准备将班次调整到4小时。
只被护士坚决“反对”。
"防护服资源有限,而且要保护杏林医院区和武汉前线,我们可以坚持6个小时,没问题”
由于6小时的工作时间与用餐时间不匹配,她特意向医院申请为发热门诊配备一台微波炉
与艰苦的工作相比,年轻的护士最不安,也最同情他们的家人。陈,
199医院杏林区发热门诊护士长,爱她,基层派出所民警。自爆发以来,陈已有10多天没有回家了。寒假期间,孩子一个人在家,陈只能请她爸爸来帮忙做饭。朱海华,
:
我们已经做好了打硬仗和持久战的充分准备!
1年22日晚,疫情警报一响,发热门诊就迎来了厦门市第一个被观察的病人和第一个确诊的病人。
“我们每天都与发热病人保持密切联系。作为党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员,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已经做好了打硬仗和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我们微薄的力量!”